在她谘詢我之後,我也很長時間都找不到原因。後來,我在反複的觀察中慢慢發現:她的笑容總是來得太快了!親切隨和與自信從容並不矛盾,但是這位女士總是很容易在初次見麵時就對人露出“示好”的笑容,這會讓人感覺是不自信的表現。
所以,要想在親切友好的同時表現出自信從容,不妨讓你的笑容來得晚一點。這聽起來並沒有什麼玄機,但隻要你試過之後,就會發現你給人傳達的信號是完全不同的。
2. 坦白晚一些
業務部負責人小李是一個性格溫順的人,但是他和別人談業務時卻常遇到挫折,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不講理的人怎麼那麼多?”
由於工作進展得不順利,他決定離職,他負責的業務部隻能讓同事小王接替。
小王脾氣火暴,大家原以為由他接替小李的工作,肯定會導致客戶紛紛流失或者整個業務部火藥味十足。
結果卻是,客戶變了——大部分客戶和小王開展業務後,合作居然空前順利;少部分人和小王發生矛盾後,會主動找小王和解,以積極的態度去調整和小王的合作方式。
小李和小王麵對同樣的業務、同樣的客戶、同樣的公司,硬件條件上,並無強弱之分,為什麼結果卻完全不同呢?答案是,兩個人的性格不同,導致溝通方式有著巨大的差異。
小李在溝通中很溫和,常常會在剛接觸客戶的時候,進行自我袒露:“我是一個很好說話的人,我不是非要賺您的錢,而是公司有規定,我也不能貿然為您降價,我會盡量為您爭取優惠的價格。”
而小王的自我袒露往往晚一些。等到和客戶確定合作方案,客戶打算還價的時候,小王總是用敞亮的態度杜絕客戶的“軟磨硬泡”:“我是個爽快人,價格上能讓步我一定讓,我又不傻,幹嗎有生意不做?所以您就不用再費心還價了。”
客戶覺得確實沒有降價空間了,自然不會在價格上繼續糾纏。
我建議,自我袒露來得晚一些。其實當小李表現出自己是一個好說話的人時,等於是給了對方進攻的信心和勇氣。對方知道不論怎麼給小李施加壓力,一個“好說話”的人一定是不會突然翻臉的,因此,肯定還有很大的討價還價的空間。
另外,在小王和小李的兩種自我袒露中,我們能從中感受到的是,小王斬釘截鐵的態度不僅抵禦了客戶的進攻,還有一種不容置疑的力量感,這種力量感反而會堅定客戶購買的決心,讓彼此不再耗費精力進行價格上的博弈。
反之,小李的自我袒露,不僅缺少力量感,而且在某些客戶聽來顯得不利己。這些話無論是否出自真心,都不符合某些客戶對生意的認知,反而讓客戶覺得不夠敞亮、華而不實,也更加助長了對方進攻的可能性。
3. 嘴巴慢一些
有很多人談吐流利,但在生活中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反應迅速、口齒伶俐”占到便宜,反而常常陷入被動的情況。
小林就是如此。他在工作中與同事相處時通常有如下四種模式。
情景一
同事:“小林,你可以幫我打印一下材料嗎?”
小林:“沒問題。”
情景二
同事:“小林,你有時間嗎?”
小林:“有時間。”
情景三
同事:“小林,我周末來個客戶,需要你電腦裏的一份文件。”
小林:“你直接用我的電腦吧,我周末從不加班。”
情景四
同事:“小林,你這次真幫了大忙。”
小林:“沒事,對我來說,搞張票是小菜一碟。”
上述四種情景到底有什麼問題?我們來逐一分析。
情景一的解析
小林的回複太快了。他忽略的是,快速的回應蓋住了對方本來需要給出的解釋。如果對方是一個沒有邊界感的人,就容易以此判斷小林是個不怕麻煩的人,此後,他可能會用更多的麻煩來糾纏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