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酵原則:切勿過早地袒露內心(3 / 3)

如果小林反饋得慢一點,對話有可能變成:

同事:“小林,你可以幫我打印一下材料嗎?”

小林:“哦?”

同事:“因為我今天要臨時去見個客戶,所以需要你幫我打印一下明天開會的材料。對了,我想起來了,明天開會的時間定在下午,我明天上午自己來打印也來得及。……唉,還是我自己來吧。”

小林:“好的。”

情景二的解析

小林的問題同樣是答應別人答應得太快,他錯誤地把別人的需求當作自己的需求,把自己的時間看得無足輕重,顯得自己的價值感很低。

同樣是接受別人的詢問和請求,如果換一種方式,慢一點,對話可能變成:

同事:“小林,你有時間嗎?”

小林:“你稍微等我一下,我這會兒手頭還有點事情,十分鍾之後我們再談吧。”

在這樣的回應中,小林並沒有顯得自己正在無所事事,而是充分尊重了自己的工作節奏。既展現了自己的高價值,也顯示了自己的親和。

我的一個朋友是知名企業家,有一次我們正在喝茶,一個客戶打電話過來,他並沒有不接電話,也沒有中斷與我的聊天去和客戶溝通,而是在接電話後告訴對方:“不好意思,我在忙,待會兒給您回過去。”

其實他並沒有忙,他和我從容地又聊了三分鍾後,給對方回電了。這樣給客戶的信息是,他是高價值的,他的時間不是隨意就能給出的,但是他依然珍惜對方的來電,鄭重地給對方回電,對方也感覺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情景三的解析

過度示好,有可能讓一個原本有界限感的好同事,在小林的影響下逐漸變得缺乏界限感。而且小林為了消減對方的歉意,補充的那句“周末從不加班”,並非職場中被廣泛接受的言論。

情景四的解析

談話中,誇張和多餘的語言也許能起到幽默的效果,但也有可能犯錯誤。小林的本意是讓對方對自己的幫助不必掛懷,但是誇張的表達,會顯得對方“無能”,而自己強大——“你搞不定的事兒,對我而言是小事一樁”。對於不了解小林的人而言,這種表達容易讓人覺得他隻是為了炫耀自己而幫忙。如果對話放慢一些,可能變為:

同事:“小林,你這次真幫了大忙。”

小林:“別客氣。”

同事:“你是怎麼買到票的?”

小林:“找朋友幫忙買的。”

同事:“替我轉達一下謝意。”

小林:“好的。”

這樣的回應看起來平平常常,卻鏈接了三層意思。

第一,小林雖然話不多,卻顯得處處忠厚,並沒有賣弄自己。因為自己的話不多,反而調動了對方的主動問詢。

第二,小林的同事會感動,因為小林為了自己,動用了私人關係。

第三,小林見朋友的時候,可以對朋友表示出同事的感謝,這對於幫忙的人來說本身也是一種應得的美意。

綜上,好酒需要醞釀發酵,與人說話同樣也需要給別人空間。

兩個陌生人接觸,雙方之間的禮貌和客氣並不是毫無緣由的,而是在利用漫長的時間為彼此化解內心的忐忑、緊張、未知。當雙方都在探索對方巨大的內心世界時,就猶如在漆黑的走廊裏隻能觸摸到一麵牆,另外一邊是懸崖還是牆壁,誰也不知道。所以,彼此才會存有界限,會禮貌、客氣、不冒犯,懷有敬畏之心。如果其中一方在本該慢慢醞釀的階段,過於急切地袒露自己的好,會得到什麼?

別人知道你是缺乏界限感的老好人,意味著對你的性格也不再需要探索就能了解,此時,你的好就成了背景。在這個背景下,你要更多地包容和理解別人,有可能別人冒犯了你,他也會覺得理所當然。

我們會發現,人們和親人說話的時候毫不客氣、彼此傷害,因為“我們是親人”已經成了一個背景。而和朋友、同事之間相處,則要避免過早地袒露你的內心,要讓溝通交流慢慢地發酵。讓你的好成為別人真正需要的“好”;讓你的好,能真正打動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