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西方有佛拜真如,菩提薩埵有華嚴.(1 / 3)

寶境,靈山。

這座無數朝聖者心中的聖山坐落於天竺國邊陲,但是雖然視若咫尺,可無數人終其一生,都未能走近它。

它仿佛是一座海市蜃樓,在飄忽的虛幻中映照出人間的萬千浮華。

其實,世人殊不知,能夠抵達靈山的,非是足力,而是心性。

芸芸眾生輪回周轉,皆在這大千世界中遍曆風物。而這一生當中,一路行來的不隻是人,心也在路上漸行漸遠。

梵行,亦是心路。

唯有心懷眾生,拋卻情欲,得空明慈悲之心,方可成佛。

諸佛以無上佛法救苦度世,而眾生也以虔誠的信仰回饋諸佛。

自此西天,人神共榮。

此時此刻,靈山,鍾聲悠揚。

處在靈山這靜幽雅致之地,雷音古刹更顯得無與倫比。

大雷音寺坐落在祥光萬道,瑞藹千重的靈山主峰靈鷲山之巔。這座雄踞西天的寶刹不同於東天神庭的富麗堂皇,更多的是一派祥光瑞氣,安泰祥和,讓人倍感這裏是一片莊嚴安然的淨土。

靈鷲峰上,隻見一帶高樓,幾層傑閣。樓閣廟宇衝天百尺,聳漢淩空。嵯峨棟宇矗立雲中,豁達的窗軒間飛星浩瀚,巋然天地間回蕩著渺渺佛音,真乃是靈宮寶闕,琳館珠庭。

雷音寶刹處處透出人間難覓的靈光佛性,沒有世俗的紛擾,不見紅塵的浩劫。

雷音寺,大雄寶殿。

大殿呈圓形布局,寶相莊嚴的巨大金蓮坐落在大殿正中,以此輻射出萬千蓮座。大殿四周帷幔層層,祥雲飄香。穹頂之上,是描繪著三界的巨大天頂壁畫。

佛陀盤腿坐在蓮花台上,雙手結印於胸前,明目輕闔,仿佛周身的一切都與他沒有關係。

他身披遍體金光的袈裟,赤紅的襟袍上,繪滿華麗的佛紋。

他的衣袍寬大無比,無風自動,頗具威嚴之相。在他的身後,是一輪熠熠生輝的黃金光明寶相,寶相四周包繞著黃金鍛造的邊框,框中佛光呈圓形分布,一輪卍字雍仲佛印緩緩律轉,似在言說這三界亙古不變的法則。

無言中,他一人就莊嚴了這大千世界。

佛陀擁有無上的大智慧,佛陀亦能看透世間的一切。

佛陀言語溫潤,心思玲瓏,麵容慈祥。但是在諸佛的感受裏,佛陀一直有著一種無聲的威嚴。

這是一種無形的壓力,無時無刻地籠罩在天地之中。哪怕是修為廣大的菩薩羅漢,在佛陀麵前,亦是自覺懵懂如新生的孩童。

千萬諸佛皆以佛陀作為他們悟道路上的燈塔,尊佛陀為宗師,敬佛陀之學識,歎佛陀之大德,佩佛陀之思想。

兆載永劫,九法本師。如是我聞,釋尊如來。

雙眸微啟,如來佛祖深邃的目光如洞穿千古,窮極八荒。

他輕輕開口,那古奧雄渾的聲音蕩滌在諸佛的心間:

“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

一聲佛偈,回蕩在萬籟俱寂的大殿之中,分外雄闊。

諸佛不語,他們在等待著一個答案。

一個關乎西天佛國未來的答案。

就在這時,大殿中寂靜的氣氛被一道女聲打破。

“關於真經遠渡東天神庭一事,不知釋尊如何聖裁?”

諸佛聞言,齊齊望去。

隻見如來佛祖身側共有四座蓮台,在其中一座上,一位身披白衣,輝光繚繞的菩薩正開口發問。

雖是女子之身,卻在如玉的麵龐間盡顯莊嚴之象。

她身姿端莊,氣度不凡,在她如雪的霞衣上,是一襲雪銀緞成的袈裟。一層薄紗籠罩在她的長發上,墨玉般的青絲宛如一簾垂落的瀑布。

她的纖纖玉手平舉在胸前,在她的掌心,托著一個羊脂白玉雕就的寶瓶,瓶中翠綠的楊柳枝上,正掛著晶瑩的甘露。

慈航普度,大慈觀音菩薩。

觀音菩薩有般若的智慧,能洞徹大千世界五蘊皆空的真實相,且有觀自在的境界,更常以大慈大悲之法於世間救苦救難。

此時,觀音菩薩望向佛祖,希冀著他能夠給出一個明確的決定,可映入眸中的,是佛祖巋然不動的安然金身。

她愈來愈看不懂眼前的佛祖了。

要了解一個人尚且不易,更何況是擁有無上大智慧的釋迦牟尼佛。

自萬載而始,她跟隨佛祖參禪修法,最終得證大道。一路走來苦海無邊,她視如來佛祖為芸芸眾生的指路明燈,亦是自己的無上導師,而更多的時候,她視其為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