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再談國民性(1 / 3)

大炮那點事兒

火炮這東西,說起來原本是中國人發明的。但到了明朝中葉,中國 人的發明,已經被西洋人運用得更好了。中國人最早引進的火炮叫佛郎 機,是通過賴在澳門的葡萄牙人得到的。佛郎機,就是當時的中國人對 葡萄牙人的稱謂。佛郎機這種火炮的特點是射速快,那時的火炮都是從 前麵填裝火藥,然後放上炮彈,在後膛用引線點燃,發射出去。不僅每 次填裝需要時間,而且發射多了炮膛會灼熱,必須冷卻一段時間。但佛 郎機火炮就不用這樣,它有好幾個活動的子炮膛,可以事先填裝好火藥, 連續發射,而且母膛也沒有發熱的可能,所以射速比一般的火炮快得多。 但是,佛郎機的填藥量太小,屬於輕型火炮,威力不夠。後來,中國又 引進了紅夷大炮,威力巨大,不僅可以攻城拔寨,還可以轟擊進攻的散兵。

這種炮顯然跟荷蘭人有關,當時正是荷蘭人稱霸的時代,而荷蘭人在中 國是被稱為紅毛夷的。當然也不絕對如此,因為當年的中國人對西方人 認識比較模糊,往往分不大清楚這國還是那國,有的紅夷大炮,其實也 是從葡萄牙人手裏弄來的。後來,紅夷大炮雖然在名稱上被中國訛為紅 衣大炮,但即使是中國仿製的,名稱中國化了,技術仍舊是人家的。

晚明是一個國家在製度和治理方麵接近崩潰的時代,但也是一個歐 風東漸的時期。明朝的海禁鬆弛,乘著殖民擴張的東風,歐洲的耶穌會 傳教士來了。一些開明的士大夫不僅從利瑪竇等傳教士那裏得到了三棱 鏡,了解了《坤輿萬國全圖》,還引進了歐幾裏德的幾何學,引進了西 洋火藥和火炮的使用和製造技術。當時引進西洋火炮的時候,往往是連 同葡萄牙人的炮手一並輸入的。正由於這種火炮技術上的優勢,才使得 晚明在滿人的軍事壓力下勉強維持下來。可惜,技術上的補償,永遠阻 止不了製度的崩潰。逐漸地,掌握有優良火炮的明軍成了運輸大隊,好 多炮隊連人帶炮都被清兵俘虜,明軍的優勢從此不複存在。

後來入主中原的清王朝,雖說從此有了火器,但在研究仿製和使用 上,卻始終沒有趕上被它打敗的明朝。首先的原因是由於禮儀問題,清 朝跟羅馬教廷鬧翻,中西交流從此中斷,剛剛有點苗頭的西學斷了根。 其次,也由於清廷的對手大多為比他們還要落後的遊牧人,有點火炮就 占了大便宜。隻有一個俄羅斯還算是平等的對手,也還在蒙昧時代,火 器水平不高,打了一仗,後來就不打了。所以,火器也沒有外部改進的壓力。所以,到了鴉片戰爭之前,出現在有意給自己國家做間諜的某些 傳教士麵前的中國大炮,基本就是擺設,好些還是前明時代的舊物,不 能升降,不能調整射擊角度,也沒有瞄準器,有些火炮已經多年沒有燃 放過了,一放就有爆炸的危險,對自己人威脅更大些。當林則徐到廣東 禁煙時,麾下的海防炮台基本上就是這樣的水準。跟英國人的小型艦隊 接觸幾次,在英國人眼裏,中國人的炮彈不是飛過軍艦,就是打不到軍艦, 一點威脅都沒有,每次都是英國人把中國人的炮台轟平了拉倒(但在上 報朝廷的奏章中,都是國人大勝)。後來,總算睜開眼睛的林則徐,從 澳門弄來了一些合格的紅夷大炮,可以升降,可以瞄準了。後來廣東水 師提督關天培守衛的虎門炮台,就裝備了這樣的大炮。可惜,這樣的炮 台卻沒有頂蓋,而且由於增兵的緣故,上麵擠滿了士兵。英國人隻消用 排炮劈頭砸過去,炮台上的炮和士兵就都報銷了。守衛廈門的閩浙總督 顏伯燾,一直就沒睜開眼睛,戰前鑄造了好些巨型大炮,用人拖到炮台上, 既不能升降,又不能調節射擊角度,也沒有瞄準器,生生固定在炮台上, 說是等英國人來了,一炮拍過去,就解決問題。英國人來了,大炮是響了, 但連人家的邊都沒沾,人家幾排炮就把炮台轟塌,士兵大潰,顏伯燾也 跟著跑,奔出廈門才發現,英國人其實還沒有登陸。於是,總督大人把 官兒給丟了。

鴉片戰爭中,跟英國人對陣的中國人不是不勇敢,也不是用刀矛 對付西方的先進火器。要論數量,我們的大炮和火銃並不比對手少,但我們的火器基本上都沒什麼用。真正給英國人造成傷害的,第一是水土 不服造成的疾病,第二是弓箭和刀槍。戰後的林則徐感慨道,天朝雖有 百萬貔貅,不夠臨敵之一哄。封閉狀態下思想缺失、製度缺失和技術的 落後,使得中國大炮成了擺設,軍隊也就成了擺設。

照相這點事兒

照相術發明不久,中國人就有福享用了。被照相的人叫耆英,鴉片 戰爭過後任兩廣總督。吃了敗仗,滿人中的開明人士打算用懷柔政策對 付洋人,耆英就是其中的一個。兩廣總督當時負責跟洋人打交道,他的 辦法是跟洋人套關係,爭取建立私人聯係,恨不得攀上親戚。於是老跟 洋人混的耆英,有了一張流傳至今的小照,相片質量不高,但卻是第一 張中國人的老照片。

對於西洋的新鮮玩意,民間和上流社會總是看法不一。民間對輪船、 火車和洋槍洋炮都感興趣,甚至可以說喜歡,但對有線電報和照相卻心 懷疑慮。不僅擔心照相會把人的魂給攝走,甚至覺得那一排排的電線杆 子以及上麵的電線有蹊蹺。傳教士李提摩太提到過這樣一個故事,甲午前,洋人工程師在山東安裝有線電報線的時候,德州有家人的孩子丟了, 民間哄傳是被電線攝走了魂魄然後被洋人拐走了。所以,直到辛亥革命 發生,各地一有點什麼事兒,就有人砍電線杆。但是,中國的上流社會, 對有線電報和照相都十分感興趣。北京算是很保守的地方,1892 年第一 個照相館開張,很快就門庭若市,來的顧客盡是王公貴族。

當年的王公貴族,都是旗人。當年的旗人政治態度保守,思想也不 開放,對洋務運動很多人持否定態度,至於戊戌維新,就反得更激烈了。 旗兵不喜歡玩洋槍洋炮,而旗人對火車、輪船也不感冒。但是,他們對 西方來的小玩意兒卻一點不排斥,各式鍾表、打簧表、鼻煙、洋煙、光 學儀器,兼收並蓄,對電報和照相也充滿了好奇。庚子之前,北京照相 事業有兩家店最為有名,一家叫豐泰,開辦者叫任景豐,一家叫鴻記, 開辦者叫楊遠山。這個楊遠山在當年也是一個公子哥,風流倜儻,好玩, 好交朋友。當年北京城裏,上至公卿貴胄,下至書吏走卒,沒有不認識他的。 來往的朋友,都是好玩的貴公子。當時人稱京城二楊,一個是內務府大 臣楊立山,一個就是楊遠山。

那個時候,旗人公子哥喜歡照相,跟這些公子哥打得火熱的伶人們 也喜歡照相。現在留下的老照片,就有好些是伶人裝扮好了的“劇照”。 伶人穿戲裝照相,喜歡票戲的公子哥當然也喜歡。一次,漢軍旗的趙家 三公子趙爾震、趙爾巽、趙爾豐和滿人貴族三公子寶傑、寶梁、寶棻外 出遊冶,吃花酒。酒酣耳熱,被慫恿著照了好些戲裝和道裝、僧裝的像。

大家看著好玩,見者哈哈一笑,不知怎麼就流傳到社會上去了,人稱“狎 客群居像”。但是,有一張居然落到了宮裏太監手裏。知道這個消息之後, 這些公子很緊張。雖然當時官員不許嫖妓、不許登台演戲的禁令早已鬆弛, 但這副尊容如果進了宮,被老佛爺看到,還是大有不便。於是馬上花了 大價錢把相片買了回來。其實,這幾位仕途不錯的公子有點過於神經過 敏了。那個時候,宮裏已經有人照相了。西太後照沒照不清楚,但至少 珍妃有張玉照。況且,即使是皇帝,也喜歡裝扮成漁夫、樵夫、老道的 模樣,現在留下來的雍正的行樂圖,都是這個樣子,隻是唯獨沒有裝成 戲子的,也許是因為雍正不喜歡戲子。但當時的西太後老佛爺比誰都喜 歡戲子,恨不得讓皇帝換上戲裝給她演戲,奴才們戲一下又有什麼大不 了呢?

庚子以後,想通了的西太後,突然之間對照相特別熱衷了。這個老 太婆不僅喜歡換上各式各樣的衣服拍照,各種擺拍,而且還拍了好些戲 裝照。自己扮成觀音,讓李蓮英扮成韋陀,公主們扮成龍女,這樣的觀音、 韋陀和龍女,毫無疑問都是戲裏的扮相,所以隻能說是戲裝照。到了這 步田地,宮外的照相就無法無天了,連公子哥在戲園子裏票戲的照片也 都有了。

有意思的是,庚子年義和團進北京,痛恨一切洋物,連用根鉛筆都 被義和團視為二毛子,卻沒聽說他們砸照相館。跟楊遠山齊名的楊立山, 在此期間丟了腦袋,跟照相無關,隻是因為他跟載漪拌嘴,不買義和團的賬。大概當年最歡迎義和團的是旗人,旗人喜歡的東西,義和團也就 刀下留情了。

照相是個好玩的事兒,在晚清,凡是好玩的事兒,旗人都有份兒, 不管它來自哪裏。當年旗人中英語最好的張德彝出使多國,對別的東西 都沒興趣,單單把人家的遊戲一項一項介紹回來。旗人之好玩,可見一斑。

麻將這玩意

中國人其實是有創造力的,這種創造力,在國將不國的晚清時候, 表現得相當充分。麻將這玩意,就是晚清國勢最微之際發明出來的,屬 於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的文化產品。一旦發明出來,就像有魔力似的,風 靡全國上下。從皇宮到陋巷,一片搓麻之聲。

據說,麻將的前身叫馬吊,是一種葉子牌,有點類似於撲克的東西, 最早出現在明朝中葉。就像撲克在西方是賭局一樣,馬吊在中國也是賭局, 不沾錢沒有人玩。然而,南方人有口音,把馬吊叫成了麻雀,打牌叫叉 麻雀。轉回北方,麻雀就成了麻將。不過,麻雀也好,麻將也罷,開始 還都是葉子牌,長長的一種紙牌,打的時候抓在手裏,都要擺成叉字形, 也許這就是為何南方人管打麻將叫叉麻將的原因了。

但凡叫個賭具,就需要加強保密性。抓在手裏容易被人偷看,所以, 人們就將之改良成竹牌和骨牌,扣在桌子上,隨打隨抓,又方便,又省力, 還保險。到了這個階段,叉麻將就變成了打麻將,一片劈啪之聲,無論 碰還是和,都要用力打。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這玩意不發明則已,一旦發明,迅速風靡大江南北、黃河上下,其 中又以官場最盛。時人詠京官生活有雲:“談助無非中發白,閑來隻是 逛胡同。”京官們個個麻將玩得精熟,外地官員進京,第一項任務就是 陪京官老鄉打麻將,在桌上輸些銀兩給他們。自然,大家平時談天,還 不就是牌桌上那點事兒,中、發、白而已。即使進了胡同——八大胡同, 吃花酒,逛窯子,大部分時間也是打打麻將,隻不過此時的麻將有美人 陪著。晚清和民國還有一個傳說,說是牌桌上運氣不好,嫖個雛妓就可 以轉運。進入民國之後,官員,特別是高級官員,對麻將之癡迷,已經 幾近瘋狂。袁世凱做大總統,開最高國務會議,幾乎每次參加的人都遲 到——因為他們通宵聚賭打麻將。當然這已經是後話了。

話說在皇帝還在的時候,滿朝文武就已經這樣了,隻不過大臣們在 見皇帝之前,還不敢放肆。但是,麻將肯定是要打的,大小官員,哪個 都好這口。一個聽戲,一個麻將,當年是官員的兩大愛好,有些人還要 加上吸一口(鴉片)。晚清推行新政,財政狀況好轉,京官經手的事情多, 能撈的好處也多,腰包漸次鼓了起來,所以,打打麻將,也輸得起了。 朝中的王公親貴,像肅親王善耆,以及慶親王奕劻的長子載振,振貝子,在新政時期都身居高位,都是麻壇高手,而且賭風甚佳,一夜輸上萬兩 銀子,眉頭都不皺的。大官帶頭,小官中官自然要跟上。那時候,借打 麻將拍馬屁已經流行。大官跟小官一桌麻將,小官多半是像紅樓夢裏的 鳳姐跟賈母玩一樣,要給人喂牌的,好歹也得讓領導贏個痛快。隻有碰 上平級官員打麻將,才會真的不講情麵,廝殺起來。

麻將裏頭有政治,明白人打一開始就知道這個道理。晚清最後幾年, 向以貪瀆聞名的慶親王奕劻一直受到政敵的猛烈攻擊,但他卻大旗不倒, 始終是一人之下的第一號人物——首席軍機大臣。善於知人的西太後當 然知道奕劻很貪,但跟人一談起來,借口總是在宗室親貴之中,還就是 這個老慶比較明白事理,辦事放心。滿人親貴無可用之人,倒也不假, 但另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她老人家不說,其實是老慶會做人。跟王公們 一樣,西太後也喜歡打麻將,癮大得很。老慶派他兩個女兒,有事沒事 就進宮跟西太後打麻將,當然,這倆寶貝閨女,都是鳳姐一樣的水晶人, 玲瓏剔透,一天玩下來,把老佛爺哄得高興,連伺候牌局的宮女太監, 也給賞賜得高興。上上下下都高興,老慶的地位也就任誰也參不倒了。 任憑禦史彈劾,長得像同治深得老佛爺喜愛的瞿鴻禨說壞話,都無濟於事。 一個恨奕劻恨之入骨的官場惡少岑春煊,仗著庚子逃難護駕有功,幾次 當麵跟老佛爺擠兌奕劻,老慶巋然不動,岑春煊卻著了老慶的道,給排 擠出了京師。這種事,後來的岑春煊回憶起來,都恨恨連聲,但一直到 大清倒台,老慶都沒倒。這裏麵的奧秘,跟太後的麻將,不能說一點關係也沒有。

圍棋是中國人發明的玩具,麻將也是一種玩具,可以做賭具的玩具。 但是,麻將這種玩具卻集中了中國文化最惡心的成分:勾心鬥角,李代 桃僵,互相拆台,見風使舵。玩精了,就不像是在玩遊戲,而是在玩陰謀、 玩詭計,難怪它伴隨陰謀文化盛行這麼久。

冷清的孔廟和送子的孔子

魯迅先生曾經談到,中國的孔廟雖然很多,但很冷清,老百姓是不 去孔廟的,似乎說明,孔子跟民眾離得很遠。魯迅先生是從晚清走到民 國的,清朝的孔廟的確很冷清。每個廟門口沒有戲台,倒是有一塊刻著“文 武百官下馬轎”字樣的石頭,廟的外牆多半高大,上麵寫著“宮牆萬仞”, 森嚴、威武。這樣的地方,當年根本就不讓平頭百姓進來,想來都來不了。 能進來的,都是有功名的讀書人,或者現任的官員和過去的官員。孔夫 子其實未必跟百姓離得有多遠,再愚蠢的鄉下人想必也知道孔夫子是幹 嗎的。隻是,當年的體製根本不讓百姓跟孔子親近。

曾經有一度,孔廟其實很受百姓的青睞,尤其受女人的歡迎。唐人 封演在《封氏聞見記》裏提到,在南北朝時期的北朝也有孔廟。那時候,經常有婦人去孔廟求子。不知怎麼回事,當時的孔廟居然還設有孔子之榻, 前來求子的婦人還要露形,也就是脫了衣服登榻躺一躺,大概覺得這樣 才會應驗。在孔子的床上裸身睡過,受孕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後魏孝文 帝是個追求漢化的鮮卑皇帝,對孔子很尊敬,感覺這樣輕慢了聖人,於 是下詔禁止婦人進孔廟。後來,隨著孔子的地位越來越高,孔廟也就越 來越神聖。到了清朝,在特別尊孔的滿人皇帝手裏,孔廟就變成了魯迅 看到的樣子——神聖、肅穆但冷清。明朝的時候,至少書生們還可以聚 集到孔廟鬧鬧事兒,可是自打金聖歎哭廟案之後,書生的這個特權也沒 了。孔廟成了有專人(各地的教官)管理,隻準春秋兩祭,士人參與的 官辦儀式場所。平日大門緊閉,連鬼都不見一個。可憐赫赫威名的孔夫 子,隻有到了祭祀的時候才能享用一下冷豬頭,祭拜過後,就便宜了教官。 雖說按理士紳們平時也應該在裏麵的明倫堂講講經,但這麼正經的地方 有誰樂意去呢?

我們實在不知,當年北朝的婦人為何喜歡到孔廟裏去求子,過程還 多少帶點色情色彩。類似的情形,後世隻有在淫祠,如五通神廟這樣的 地方才會發生。孔夫子一個大男人,雖然當年活著的時候並不是一個禁 欲主義者,也見過名聲不佳的美婦人南子的,但他怎麼就在老百姓眼裏 變成送子觀音或者娘娘了呢?莫非因為他是野合而生,特別具有性方麵 的暗示?民間的事情好些沒理可講,我們實在不知道當年百姓的想象力 是從哪個方向展開的。但是,既然百姓能把伍子胥廟演繹成五撮須相公廟,把杜拾遺(杜甫)廟演繹成杜十姨廟,並塑了十個美嬌娘,大姨、二姨…… 一直排到十姨,認定孔子可以送子,也不奇怪。

中國老百姓造神拜神,是有強烈功利意義的。他們一方麵在不斷製 造一些無厘頭的神怪出來,無端地供奉;一方麵也從不放棄任何一個比 較有名的人物,努力將他們改造成自己喜歡的模樣,賦予自己需要的功能。 觀世音菩薩由男變女,然後再變千手千眼,無所不能。關雲長一個從自 身事跡無論如何都看不出跟錢財有半點瓜葛的家夥,最後居然變成武財 神,飽受商家的香火。林夫人,一個官家太太,變成媽祖,海上的第一 女神。當年的孔子,自然是不會被輕易放過的,大概也就是按這樣的思 路被開發出來的——這樣一個文人墨客的鼻祖,渾身洋溢著文采的家夥, 如果再能有助於女人生子,那麼生出來的娃娃將會多麼有出息?要知道, 古代的中國一向是個官僚帝國,成為文人,為官為宦,一直都是百姓的 夢想。而這種夢想,自打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又跟孔子搭上了不解之緣。 有什麼理由、什麼借口,可以擋住百姓對孔老夫子的這種期待呢?

然而,這樣的期待,這樣一種基於生活的神靈再造實踐,居然活生 生被皇帝,也許還有打小報告的士大夫給扼殺了。此後,百姓的這種願望, 就隻好寄托給一個不知什麼來路的文昌帝君,還有三十六星宿中的魁星, 讓魁星閣和文昌廟白賺了好些香火,而孔子卻被束之高閣,幹幹地看著 眼饞。

當然,把孔夫子高高掛起,是符合統治需要的。孔子在後來已經變成了官方意識形態的標誌,必須有一定的神秘性、嚴肅性。把孔子跟凡 夫俗子,尤其是跟婦人攪和在一起,即使不脫衣服,也無論如何都正經 不起來了。不僅道學家沒法裝正經,皇帝也不好端著了。不端著,政治 的假麵就掛不住,好些冠冕堂皇的話都說不了。不用說,儒生要生氣, 皇帝也好生氣,後果很嚴重。

這個樣的孔廟,非冷清不可。

綠帽子那點事兒

女子的貞操,按編過女四書的班大姑的說法,是關係到社稷興衰的。 但在實際的事例中,好像隻有些特別美豔的女子迷惑了君主導致亡國的 事兒,似乎沒聽說過哪個朝代的滅亡是因為女子的紅杏出牆。所以,班 昭的說法雖然男子很喜歡,總是借此來設法限製女子的行動,最終想出 了纏足的惡招。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關女子貞操的話題,其實無非 是男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綠帽子,就是其中之一。

戴綠帽子,古今意思差不多,都是指妻子跟人偷情。偷著了,丈夫 就被戴上一頂綠帽子,沒偷上,帽子就暫時寄存。古代,由於帽子沒有 頭巾普遍,因此又被稱為戴綠頭巾。這種說法來源於古人對烏龜的誤會。 人們一直認為,雄性烏龜是沒有生育能力的,生育得蛇來代勞。龜蛇在一起的形象非常古老,大概得推到遠古時代,這種形象,後人稱之為玄 武大帝,在中國的神界地位相當高。但不知怎麼傳來傳去,這形象就傳 成了蛇在跟雌龜偷情,很黃、很暴力。烏龜渾身都是綠的,所以綠色就 這樣曖昧起來了。不過,古代戴綠頭巾這回事,比現在泛義一點,不僅 僅丈夫可以戴,偷了情的女子的兄弟也不大光彩,也可以被視為戴綠頭巾。 這種說法什麼時候興起的?不好說,但至少在元代就已經很流行了。

戴綠頭巾見於製度規定,是朱元璋幹的偉業。他規定妓院(官妓教坊) 裏服役的男子,必須戴綠頭巾才能出門。因為妓院裏的男女是以兄弟姐 妹相稱的,妓女出來賣,那麼裏麵服役的男子既然被認為是妓女的兄弟, 自然就得綠。如果這些男人跟妓女有一腿,是不被允許的,裏麵的人視 之為亂倫。再後來,人們幹脆叫他們為“龜奴”。晚清妓女出台,都是 龜奴背著,或者由龜奴扛在肩上。男人吃這碗飯,還真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