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充分發揮第一印象的威力達到共贏(1 / 2)

我們正處於一個合作矛盾共存的時代。因為社會不斷向縱深方向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誰也不可能再成為百科全書式的人物。每個人都要借助他人的智慧完成自己的人生超越,於是這個世界充滿了競爭與挑戰,也充滿了合作與快樂。

同時,任何地方任何一個群體,隻要有人存在,就有人際矛盾產生。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在人群中,人際矛盾的存在是合理的,不存在倒是反常的了。有的朋友對人際矛盾有一種特殊的敏感,生怕同任何人發生矛盾,於是,他們整日裏小心翼翼,盡量去周避各種矛盾,生怕得罪了人。可是豈不知這樣一來,反倒讓人瞧不起。在現代社會這個重視人的個性發展的環境下,一個人事事處處表現得一副唯唯諾諾的樣子,顯然是不會有人去恭維他的。他人的蔑視,反過來又促使他們產生自卑的心理,於是,這樣的人到最後往往隻剩下滿腹怨恨?成為孤家寡人。

實際上,人際矛盾並不可怕,我們沒有必要把他看成洪水猛獸,處理人際矛盾也是有法可依的。

合作是為了讓自己更有實力

合作其實是借助他人的智慧,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更進一步的發揮,讓自己表現得更出色。所以說,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合作,那麼他永遠不會在人生上有質的飛躍,因為他無法超出自己智力的局限。

“合作”一詞指在群體環境中普遍性的社會關係。群體,一般被定義為一起工作以實現共同目標的一群人。群體的成員互相作用、彼此溝通,在群體中承擔不同的角色,並建設群體的同一性。

群體的成功要涉及一係列複雜的思考和語言能力,而這些能力正是一個人所沒有係統掌握或完全擁有的。那些在社交方麵很成熟的人,他們極容易適應任何群體環境,能與許多不同的個體進行友好的交談,與他人和諧地、富有成效地共事,用清楚和有說服力的觀點影響群體的思考,有效地克服群體的緊張和自我主義,鼓勵群體成員守信,創造性地工作,並能使每一個人集中精力,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

丹尼爾·戈爾曼在其暢銷書《情商》中指出,這些複雜的思考、溝通和社交技能,常常比傳統的智商或職業技能更加重要。

有時,你可能對你所熟知的人取得成功而感到迷惑不解,因為他們似乎也不是最有知識或最聰明的,他們的成就似乎不是“你所認識的人”所能取得的。但正是因為他們具有良好的社交和溝通技能,再加上他們的學識和才智,他們取得了人們所想像不到的成功。其實,他們具有的社交和溝通技能,許多人通過觀察、實踐和批判的思考也能夠(而且需要)培養出來。

與他人合作比單獨工作有許多好處。首先,群體成員具有不同的背景和興趣,這可以產生多樣化的觀點。實際上,與他人合作可以產生出隻靠自己所無法具有的創造性的思想。此外,群體成員互相提供幫助和鼓勵,每個人都能貢獻出他或她獨特的技能,團體的二致性和認同感激勵著團體成員為實現共同的目標而努力奮鬥,這是一種“團隊精神”,它能使每個人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俗語說得好,“人多力量大”,“眾人拾柴火焰高”。

一群人一起工作,如果全力以赴,組織有序,就能在有限的時間裏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

溝通是合作的基礎。一個企業家必須懂得運用溝通的方法,以保證來自同事和下級的最大限度的合作。拒絕溝通也就意味著拒絕與別人合作。在企業管理中,善於與人溝通的人,一定是善於與人合作的人;不善於與人溝通的人,也一定是不善於與人合作的人。善於與人溝通的管理者,能用誠意換取下屬的支持與信任,即使管理過於嚴厲,下屬也會諒解並認真地執行;

不善於與人溝通的管理者,即使命令再三,下屬也不願意接受,其結果必然是怠慢工作,這樣的管理者肯定難成大氣候,難有大作為。許多有實力的人最終沒能成就大事,往往是因為他們不善於溝通,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下屬的積極性。被譽為“用人之神”的日本鬆下電器公司前總裁鬆下幸之助認為,願不願與人合作是一個人具不具備管理者基本素質的問題,而善不善於與人合作則是管理者的能力水平問題。如果你想領導一個企業朝著明確的目標前進,就需要一支高效的隊伍做後盾。這支隊伍——心甘情願的合作態度——對企業的成效具有重要的影響。

以友善的姿態與人溝通,使大家有一種相互認同感,這是溝通的基礎,也是合作的基本保證。

“君子和而不同”。與人合作並不等於一味地遷就別人。合作講究的是求同存異、共同奮鬥,使雙方產生合力,適應工作的推進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