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第9章(15_38)(1 / 3)

比奇中文網永久網址,請牢記!

1.怎樣和幼兒說話

幼兒期的年齡範圍是3~6歲,是學齡兒童。{比奇中文網首發www.biqi.me}幼兒的各種心理過程都帶有具體形象和不隨意的特點,抽象概括和隨意的思維隻是剛剛開始發展。3~6是幼兒個性傾向開始萌芽的時期。

(1)感知逐漸完善。對生動、形象的事物和現象容易認識,對較複雜的空間、時間的認識較差。

(2)注意力很不穩定,對感興趣的事物注意力較易集中,但時間不長。

(3)記憶帶有很大的不隨意和直觀形象的特點。

(4)想象以再造想象為主,創造想象正在發展,想象主題易變化,並常常有誇張性。

(5)幼兒期是思維迅速發展時期,三歲左右,幼兒的思維是在直接感知和具體行動中進行的,以後逐漸向具體思維過渡,並成為幼兒期思維的主要形式。六歲左右的幼兒的抽象邏輯思維開始發展。

(6)語言方麵,三、四歲的幼兒已能夠掌握全部基本語音,詞彙量增多。在正確的教育下逐步掌握語法結構,幼兒到了五、六歲時,連貫性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大大提高。

(7)幼兒的情感常受外界情境所支配,常為周圍人的情緒所影響。情感容易激動、外露並且很不穩定。

(8)在個性方麵,由於環境、教育條件和遺傳因素不同,致使幼兒身心發展存在個別差異,逐漸表現出性格、興趣、能力等方麵的個人特點,這些都會在人的一生中保留它的痕跡。

對幼兒時期的孩子,家長要怎樣和他說話呢?

1.用“移情”法和孩子說話

“移情”是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角度,欣賞和理解別人的感情,替別人著想。

據說,孫敬修老人,一次上公園,正看到幾個淘氣的孩子在攀折小樹的枝條。他不緊不慢的走過去,把耳朵緊貼在小樹上。孩子們好奇的問他幹什麼,孫敬修老人回答說:“小樹說胳膊痛得要命,要你們可憐可憐它。”聽了這話,孩子們羞愧的笑了,再不攀折小樹枝條了。

孫敬修老人並沒有訓斥孩子,而是運用孩子的愛心和移情對他們進行教育。來糾正孩子一些比如不愛惜玩具、撕書等不良行為,效果很明顯。

實踐表明,幼兒對於會活動、有生命的東西,如小貓、小狗等,更容易產生愛心。抓住這一點,將物擬人化,也是向幼兒進行教育的好方法。

如我們教育幼兒不拖小椅子的方法……你看到孩子撕書時,就說:“你把書的衣服撕掉了,它多難受啊!”再如孩子要摘花或樹木的葉子的時候……用這樣的方法,比訓斥、責怪、打罵的效果好,並培養了孩子的愛心。

2.多給孩子講故事

孩子們愛聽故事,愛看動畫片。而童話故事中,有不少是靈化了的人和物。在給幼兒講解這些故事時,抓住他們的心理,對幼兒進行教育同樣能取得好的效果。

孩子在聽這些故事或看動畫片時,可以接受直接的心理體驗,培養他們積極的情感。比如《狼和小羊》的故事,孩子們對弱者小羊無限同情,對狼的仇恨心理、對善良始終會戰勝邪惡都有著非常明確的體現。

我們在平時的遊戲中發現孩子都不喜歡扮演狼等惡勢力,他們都喜歡扮演善良的動物,隻好由老師來扮演。平時他們都很喜歡老師的,和老師很親,但是在那個時候他們的心目中老師就是大灰狼,他們對老師毫不留情地進行打擊,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應用這樣的故事對孩子進行教育,培養孩子的是非對錯是非常有效的。

3.體會孩子感受

當孩子在外麵受了委屈,與好朋友或心愛的寵物分離時,他細膩的小心靈會難過半天。假如這個時候孩子向父母哭訴,父母卻隻是一味地告訴他“沒關係,堅強一點。”“這沒什麼好難過的。”“你真沒用,還敢哭?”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一點都不能體會他的感受。若父母能以同情和理解的態度對待孩子,適時安撫他、給予親情的慰藉,相信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一位幼兒老師這樣介紹自己的經驗:

今天早上吃完早餐後,聽見有一個小朋友在哭。

老師:你怎麼了?

幼兒:老師,他們動我的電子琴了。

老師:沒事,不哭,我告訴他們不讓他們摸就好了。這是我原本想安慰這個小朋友的話,可是一想,這樣說不好,這不是誤導他們嗎?於是老師說:小朋友之所以動你的電子琴是因為都非常喜歡你的電子琴,你爸爸給你買的這個琴真好,我也喜歡,那一會我們拿出來一塊和小朋友欣賞一下好嗎。

幼兒:嗯。

用孩子的心態來想孩子的行為,有時你會發現孩子是那麼可愛,也會理解他們的錯誤,更能正確的教育孩子了。

4.不要用強硬語氣說話

避免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趕快……”,“你真傻”,“你太讓我失望了”等帶有指揮、命令、警告、責備、拒絕等負麵意義的語氣說話。

5.不要用娃娃腔和幼兒說話

年輕的父母經常和寶寶親密的對話:

“寶寶今天吃什麼飯飯了?”

“飯飯吃飽了嗎?”

“尿尿了嗎?”

“睡覺覺了嗎?”……

父母根本沒意識到這樣和寶寶說話有什麼不好。甚至認為,寶寶小,就應該這樣和他說話。其實,這是不對的。

因為孩子處在學說話時期,正是和家長學語言的時候,如果父母經常和孩子這樣說話,孩子就習慣這樣說話了,不利於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

因此,父母要用緩慢而清晰的語調講些詞或短句,如教“我要吃飯”、“這是皮球”……沒多久,寶寶就會清楚地發音和會講這些短句了。

幼兒發音一般都不太準確,父母不要把寶寶不準確的發音當作好玩,有意地去逗寶寶,或故意學寶寶錯誤的發音,時間一長,錯誤的發音就會固定下來,很難改正。父母應及時糾正,耐心地教寶寶發比較困難的音,如舌根音,舌尖音等。

2.怎樣和小學生說話

小學生時期是指兒童從6、7歲到11、12歲這一時期,這是兒童進入學校,開始以學習為主導活動,所以,這一時期又稱為學齡初期或小學期。

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不同於幼兒,由於開始接受學校教育,逐步進入正規學習,孩子經曆的事情也多了,此時心理呈現出獨有的特點:

(1)感知、注意、記憶的特點。

小學生從籠統、不精確地感知事物的整體漸漸發展到能夠較精確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並能發現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間的相互關係。比如,在畫圖時,他們漸漸能夠注意到圖中各部分的大小比例。他們的感知從無意性、情緒性漸漸向有意性、目的性發展。

起初,他們選擇觀察對象常常從興趣出發,以後則漸漸能夠按照學習任務的需要去感知事物了。對於外界事物空間特性的知覺,小學低年級學生還需有具體事物的支持,比如,他們把“三角形”和“小旗子”、“長方形”和“桌麵”相聯係。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增加,他們的空間知覺漸漸從直觀向抽象過渡。對於時間的特性,小學生入學時能掌握他們經驗範圍內的時間概念,如前天、昨天、大後天等等。

但對於與他們的生活關係不太密切的時間單位,如幾分,幾秒、幾世紀等則不能理解,而且對時間長短的判斷力也比較差。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時間單位的理解力和對時間長短的判斷力都會不斷提高,開始逐步懂得珍惜時間,學習的自覺性也日益增強。

小學生的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且常與興趣密切相關。生動、具體、新穎的事物,較易引起他們的興趣和注意,而對於比較抽象的概念、定理,他們則不感興趣,因而不易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

另外,小學生的注意範圍較小,常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比如,邊聽課邊記筆記,同時注意演算速度和準確度對於他們來說都是比較困難的。

小學生的記憶最初仍以無意識記、具體形象識記和機械識記為主。他們對一些有趣的事情能很好地記住,而對老師交給的學習任務有時記起來卻感到困難。他們能記住一些具體的、直觀的材料。

而對抽象的詞、公式和概念卻難以記住,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思維理解能力不斷提高,記憶的自覺性、對詞的抽象識記和意義識記的能力都會不斷提高。

(2)想象、思維的特點。

小學生的想象從形象片斷、模糊向著越來越能正確、完整地反映現實的方向發展。比如,在做遊戲時,他們已不滿足於用兩根交叉的棍子表示飛機,而要求飛機要有機翼和螺旋槳等等。

低年級的小學生,想象具有模仿、簡單再現和直觀、具體的特點,他們在遊戲中常重複從成人那裏看到的動作和姿勢,而且他們想象的遊戲動作一般要有某種具體實物的支持。

例如,他們把沙子堆成橋梁、地道等等。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中高年級,他們對具體形象的依賴性會越來越小,創造想象開始發展起來。

小學生的思維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但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係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比如,低年級學生在不能直接觀察到事物特征的情況下,對某些概念進行概括會感到困難。

就拿“大與斜的概念來說,他們通常是通過對大、小物體的直接感知獲得的。而到了高年級,他們則開始能夠依靠表現一定數量關係的詞語來進行概括。

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掌握概念中直觀、外部特征的成分逐漸減少,而掌握抽象、本質特征的成分不斷增多。

(3)情感的特點。

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生的情感也逐漸變得更加穩定、豐富、深刻了。低年級小學生雖已能初步控製自己的情感,但還常有不穩定的現象。比如,他們受到表揚立即興高采烈,挨了批評則馬上情緒低落。

此時他們雖已初步具有了愛憎的情感,但他們的愛憎還是和具體的事物緊密聯係在一起的,比如對父母、親人的愛等等。

到了小學高年級,他們的情感更為穩定,自我尊重,希望獲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強烈,道德情感也初步發展起來。

他們的好惡不再是隻停留在口頭或麵部表情上,而是常付諸於行動。比如,他們不僅在內心裏崇敬和熱愛英雄人物,而且能夠以他們為榜樣,幫助同學、努力學習……他們已能夠把對身邊親人的愛擴展到對教師、對同學的愛和對祖國、對人民的愛。

隨著求知欲的日益增強,他們不再滿足於問“這是什麼”,而開始問“這是為什麼”,認識、分析各種問題開始注意從動機、效果多方麵評價自己和他人,對成人的依賴性較低年級小學生明顯減少。

(4)意誌的特點。

小學生的身體各器官、係統都發育得很快,他們精力旺盛、活潑好動,但同時因為他們的自製力還不強,意誌力較差。

所以遇事很容易衝動,意誌活動的自覺性和持久性都比較差,在完成某一任務時,常是靠外部的壓力,而不是靠自覺的行動。在學習活動中,雖然開始時勁頭很足,但卻往往虎頭蛇尾,不能持久地堅持。

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生意誌活動的自覺性和持久性會漸漸增強,他們能夠自覺地完成作業。在遇到難題時,有時也能夠控製自己不泄氣、不分心,直到問題得到解決。

另外,由於小學生的模仿性比較強,因而家庭對他們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特別是現在獨生子女家庭比較多,孩子較易形成任性等不良習慣,因而就更應注意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

(5)性格的特點。

小學生的自我意識在不斷發展,自我評價的能力也不斷有所增長。隨著年齡和見識的增長,他們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師的評價來評計自己,而是能夠把自己與別人的行為加以對照,獨立地做出評價。他們逐步學會了用道德觀點和社會準則來評價別人和自己的行為,盡管他們運用的準則一般還是很具體的,他們的評價卻變得越來越全麵,能夠同時看到正麵和反麵、優點與不足。

另外,隨著個性的發展,小學生的個性性格特征也不斷增強,性格對他們行為的影響越來越大。當然小學生性格的可塑性很大,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行為會漸漸形成習慣,性格也就越來越穩定,越來越難以改變了。

因此,父母就要在這個關鍵時刻注意多和孩子溝通,多問問孩子的想法。那麼父母知道如何與小學生時期的孩子說話嗎?

1.注意語音語速

和這個時期的孩子講話要比較慢、口齒清楚、聲調溫和親切,要根據孩子的年齡,讓他理解自己的意思。有的孩子說話發音不準,口齒不清,大多是因為在學說話時父母沒有注意糾正而形成習慣的。

2.不要說讓孩子妒忌的話

很多父母喜歡講“媽媽不喜歡你了,喜歡隔壁小弟弟。”來刺激孩子,是很不對的。也不要用比較的語氣刺激孩子,如“你看人家多聰明,一學就會,你怎麼這麼笨。”大都會引起孩子的妒忌心。

3.不要恐嚇孩子

恐嚇會引起膽怯,隨著年齡的增長,知道恐嚇的話是假的他也不怕了。這將影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4.不要在孩子麵前講他人(特別是孩子的老師和孩子熟悉的鄰居)的壞話,這對孩子會有不好影響

5.家長要多用積極鼓勵性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