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第9章(15_38)(2 / 3)

家長要多用積極鼓勵性的語言,少用消極、禁止性的語言。如水倒翻在地上,一般家長會說:“不要去踩,你會弄得一塌糊塗了。”有經驗的家長會說:“水倒在地上,讓我們拿拖布把它擦幹吧!”孩子會很高興的去做。

6.委托比命令好

同樣叫孩子去做一件事,“去把畚箕拿來”和“幫媽媽把畚箕拿來”兩句話,在父母聽起來差不多,但孩子的感受卻有很大的不同。孩子不喜歡命令,喜歡受人委托,特別是小學時期的孩子,他覺得自己是“大人”了,父母叫他做事,他有一種被信任的滿足,會非常興奮地搶著去做。

7.孩子有強烈的好奇心,容易接受暗示

他喜歡聽成人講悄悄話,也喜歡和成人講悄悄話。例如,一個孩子不肯吃青菜,偶爾吃了一些,晚上爸爸媽媽就講“今天亮亮真乖,吃了許多青菜”。躺在床上的亮亮聽見了,第二天吃得更起勁了。一個孩子不肯給客人唱歌,媽媽說:“我們來說個悄悄話,商量一下唱什麼好?”孩子就在媽媽耳邊說:“我唱一個小燕子。”

說話時注意勾起孩子的好奇心,會使孩子更願意接受所說的事情。

3.怎樣和初中生說話

經過小學的學習、鍛煉,孩子升入了初中,隨之進入了青春期。麵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幾乎都不可避免地遇到這樣的問題:孩子過分的敏感和日益增強的叛逆,同時還有不願讓家長和老師知道的小秘密。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聽話,更不願和父母說話了,與孩子的溝通似乎越來越困難。

心理學家認為,初中生正處於情緒不穩定的時期,也是教育最困難的時期。他們遇事容易衝動,缺乏理智和自我控製能力,加之知識與經驗不足,判斷事物往往感情色彩太濃,分不清主次,情緒偏激,常常因一些無足輕重的小事不順心而感情衝動。

這是因為,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初中生在生理上出現了急劇的變化,這必然給他們的心理活動帶來巨大的影響。伴隨著自我意識的迅速發展,在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需要也日益增長,使初中生的心理活動往往處於矛盾狀態。

那出於初中時期的孩子都有哪些心理特點?

(1)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創造性增強,但看問題比較片麵、主觀、偏激。

初中生的思維雖然已經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水平還比較低,還處於從經驗型向理論型過渡時期。雖然他們喜歡獨立思考,喜歡爭論,不墨守成規。

但由於缺乏社會經驗,知識儲備不足,思考問題往往表現為單純幼稚,因而導致分析問題,處理在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仍帶有很大的片麵性和表麵性。

(2)好奇、敏感、爭強好勝,但感情脆弱、缺乏意誌力。

初中生思維敏捷,精力充沛,勇於拚搏,但自我控製能力不強,缺乏堅強的意誌和頑強的毅力。一旦在學校、社會上挨了批評、遇到挫折,或遭受打擊時,由於缺乏思想準備,就很容易產生心灰意冷、悲觀失望或厭世情緒。

(3)自我意識的覺醒、成人感的確立,但生活自理能力不強。

初中生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他們感到自己已經長大了,有一種強烈的成人感和獨立感。

在學習與生活上要求獨立自主,不受限製和約束。被人尊重的願望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為突出,遭受誤解、經曆失敗時所體驗到的挫折感也格外強烈。不喜歡成年人用強製的口吻對他們發號施令,但是,他們在生活處理能力方麵又不能脫離成年人的幫助和指導。

(4)初中生生理上迅速發展,但心理發展滯後。

初中生對身體發育上的巨大變化缺乏思想準備和必要的生理衛生知識,他們想獲得這方麵的知識,卻又找不到正當的途徑,他們也不願意對家長和老師說出自己的困惑。特別是那些性格內向的學生,愛把自己關在屋子裏獨自沉思,很容易產生許多無以名狀的煩惱、孤獨和苦悶。

(5)憧憬未來、富於理想,但知識貧乏、缺乏辨別是非能力。

初中生追求前途,富於理想,但往往知識貧乏、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對一些不正確的宣傳、不健康的思想缺乏分析批判能力,結果以是為非,以非為是。

那麼如何麵對這些“叛逆”少年,如何能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呢?

1.要理解、接納孩子

孩子出現的一係列身心變化,孩子自己也是始料不及、難以控製的,此時特別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接納。千萬不要看到孩子的某些變化,或者發現孩子的反常行為就大呼小叫、驚慌失措,更不要打罵訓斥,橫加指責。

否則,隻會加劇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加與父母的隔閡。德國的托馬斯·白厄爾是一位教師和父親,他在《青春期的恐怖》一書中,向家長提出十條“教育青少年的正確方法”。其中包括:

(1)不要對他們提過高的要求。

(2)不要指責他們的業餘愛好、穿什麼衣服、喜歡的音樂或活動的圈子。

(3)不要盤問、猜疑孩子,讓他們保持自信和自尊。

(4)不要過多幹涉孩子的私事和自由,讓他們感覺到獨立和寬鬆,等等。

2.做孩子的朋友

青春期孩子的最大願望就是渴望尊重、渴望獨立,希望別人把他們當成大人,平等相待。這就要求家長要轉變角色和教育觀念,改變居高臨下、命令式的簡單教育為平等、探討式的互動教育。從關心孩子的生活起居轉變到指導孩子的發展和成長,努力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

據調查,90%以上的青少年有了苦惱後不是向父母和老師訴說,而是找朋友傾訴。那些順利、平穩度過青春期的孩子,大多具有良好的家庭氣氛與和諧的母子關係。美國的調查也表明,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模式最有助於孩子的成長,因為在民主型家庭,孩子可以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能夠平等地與父母探討問題,全麵闡述自己的觀點,有較寬鬆的氣氛和較自由的發展空間。

這些調查都說明,成為孩子的朋友、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因此,家長要不斷學習,感受和分析時代特征。現代的孩子成長在社會經濟體製轉型的時期,社會上新舊觀念的碰撞、中西文化的衝突、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都會增加他們心理困惑和壓力。

在這個花花綠綠、良莠不齊、魚龍混雜的社會,他們麵臨著太多的誘惑和選擇,因此需要父母正確的引導。父母要學會如何引導孩子,要掌握一定的教育學、心理學方麵的知識,特別是與青春期相關的知識,要從科學的角度為孩子提供心理輔導和行為幫助,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這樣,孩子才能心服口服,最終由“信其師”到“及其道”。

3.不要侵犯孩子的隱私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有隱私,這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有自己的生活。我們維護孩子的隱私,就是對孩子的尊重。我們所要做的,正是幫助他們脫離我們,長大成人。然而,有些父母對孩子過於刨根問底。他們偷看孩子的信件,偷聽孩子的電話,這些對孩子穩私的侵犯,可能導致孩子永遠的仇恨父母。在他們的眼裏,侵犯隱私無異於不誠實、不光彩的侵略。正如一個女孩所說的:“我要控告我的媽媽濫用家長權利。她竟然打開我的抽屜偷看了我的日記!”

一個16歲的男孩抱怨道:“我媽媽一點也不尊重我!她侵犯我的隱私,甚至侵犯我的公民權。她竟然到我的房間收拾我的抽屜!她說她是因為不能容忍房間太亂。可我希望她隻收拾她自己的房間,不要動我的信件。她收拾完以後,我又故意把書桌弄亂,可媽媽還是一點也沒吸收教訓。”

尊重個人空間就需要保持適當的距離,這對父母來說很難做到。他們希望與自己的孩子親密無間,因此,他們雖然一片好心,卻一次又一次地侵犯了孩子的個人空間。這樣做並不能帶來相互的尊重。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與孩子之間應該保持適當的距離,可以“站在一起但不要靠得太近”。應該明了,父母和孩子並不是相互屬於對方的,每一方都隻屬於他們自己。

總之,對待這個時期的孩子,家長要從心裏尊重他們,把他們看成是獨立的個體,而不是事事都要家長過目的小孩子,給他們一些空間,卻又不失時機的教育。這樣才能讓孩子健康的度過青春期。

4.怎樣和高中生說話

孩子考上了高中,就進入了最緊張的學習階段,甚至比大學還要緊張,因為在我國現行條件下,高中的學習成績也許就決定了孩子一生的道路。家長總以為隻要孩子學習好,能考上理想大學就好。但家長在重視孩子學習成績的時候有沒有重視到孩子的心裏在想什麼,他們承受了多大的壓力。

有的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上了高中以後雖然沒有初中那麼叛逆,但也還是不願和自己多說話,實在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也不知道該和孩子說什麼,所以隻有沒完沒了的談學習,這樣隻會讓孩子更厭煩,更增加了他們的壓力。

那麼就先好好了解一下高中生的心理特點吧!

高中階段是人一生中的黃金時期,在這一階段不僅是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同時又是增長知識和才幹的重要時期。研究發現高中生具有以下心理特點:

(1)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狀態。

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能較長時間地注意與自己興趣有關的事物,並能分配注意。

觀察力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係統性、全麵性,但欠精確。初步完成從具體思維為主到抽象思維為主的過渡,開始理智地思考問題,但時常需直觀的、感性經驗的支持。

思維活躍,經常提出問題,能獨立地判斷是非善惡,不輕信別人的結論,愛評論和爭論,希望獨立地解決問題,但往往會以點概麵,比較偏激。

(2)情緒體驗較初中階段強烈,情緒內容廣泛,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形成各種心境。

憧憬未來,常對活動充滿熱情,易振奮、易波動,也會感情用事,有時會出現盲目的狂熱和急躁,以致不計後果的衝動;遇到挫折會有種種消極情緒。由於思維的獨立性和自我意識的進一步發展,其感情具有文飾性,內心世界活躍,而且情感的外部表現常與內心體驗不一致。

(3)意誌動機的主動性、目的性增強,能掌握自己的行為。

在處事的信心度、果斷性、自製性方麵有發展,調節力較初中有提高。

(4)興趣範圍進一步擴大,並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性格特征趨向穩定、成熟,外顯與內向類型明顯。可性格的可塑性仍較大,舊的不良性格特征可能被改塑,新的不良性格特征可能還會產生。

(5)動機層次提高,對社會各方麵的關心程度增強,有一定的評價能力並逐漸轉化為決定自己的行為的動機,體現了各自的價值取向。但對權利的需求多於對自身的義務、責任和實際行動的需求。

(6)自我意識進一步增強,要求別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自我評價比初中充實、客觀,有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要求。但也會出現自我與社會的衝突,有的學生自尊心過強,自我中心突出,一遇挫折就會轉化為自卑。

(7)交友熱情高,迫切需要情感力量和參加不同類型的群體活動,隨著不同群體性質的影響,高中學生的個性出現不同的發展方向。

(8)對異性關注上升,在公開場合轉向文飾、內隱,但又有顯示欲,希望引起異性好感。在一定條件下,少數學生出現對異性較為隱定的情感,進而發展到戀愛。如處理不好,會影響學習和個性發展。

(9)獨立生活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較初中增強,但由於社會經驗和認識的局限,辨別力不如成人,出現求知欲強與識別力有限之間的矛盾。

(10)對職業的選擇出現較為理性的思考,由幻想期進入預備期,能結合自己的興趣、能力、社會價值取向以及切身利益的需求,選擇具體職業和層次,並對畢業前夕的學習動機、態度、行為和學習水平產生影響。

了解了高中生的心理以後,做家長的應該怎麼辦呢?最重要的是,學習和掌握家庭教育的技巧,既做孩子的朋友,又做孩子的心理醫生,幫助他們撥開心靈的迷霧。

1.家長首先必須了解孩子,在了解的基礎上才能理解他們,才能幫助他們

了解,就必須善於聆聽他們的心聲,善於和他們溝通。家長應該鼓勵孩子講出內心的喜怒哀樂,耐心地聽取他們對周圍事物或發生的事件的評判。

在他們講述的過程中盡可能不要去打斷,不要急於批評或評價。當他們講完後,你再用十分簡練的語言對他的話做一個概述,幫他理清思路。這使他不但獲得了尊重,也有利於他們搞清自己的思路,在互相理解與交流中增強對家長的尊重與信任。

在人際溝通基礎上,家長還應培養孩子學會自己與自己溝通,心理學上稱為內在性的溝通,即鼓勵孩子時常和自己對話(腦海中的對話),也就是跳出自己的角色,以另一種角度來看自己,激勵自己。

從目前的家庭情況看,不少家長還不善於親子間的溝通,現在高中學生不喜歡家長嘮叨已成為普遍現象。家長出於好意,不斷重複簡單的語言,老一套的問話,比如作業做了沒有,考試成績怎樣等等,從小學到高中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以為這樣才算盡到家長的責任,其實往往事與願違。這種單調的刺激、說教的方法,使孩子易於造成厭煩和反感,從而產生逆反心理,在表現形式上往往可能呈現對抗性質。

家長要了解孩子,指導幫助孩子,首先要認真學習家教知識提高家教藝術;對孩子說話,要理智思考不要責怪埋怨;叮囑雖然重要,但要講到點子上;要放心孩子,放手讓孩子去做,做錯了,吸取教訓,無非花點“學費”;該管的要提出具體思路和要求,做後檢查,肯定成績,糾正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