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要善於表達自己的感情
這也是幫助孩子消除困惑的方法之一。現代的孩子過多的享用和獲取,他們隻能接受愛,對父母的一句稍重的言辭,就感到受不了,就生悶氣、發脾氣,於是家長就不敢再流露自己的不滿情緒。
其實這樣並不能培養出成功的人才。成功人才的心理基礎可以用公式表述如下:成功人才=認知能力+情緒能力+行為能力。這其中情緒能力顯得更為重要。如果孩子隻能聽讚揚的話,隻能捧著、抱著,那是很難成功的。
大家要知道愛迪生的成功與他媽媽南希的教育分不開。但南希並不是隻給他關照,給他愛,她也有生氣的時候。愛迪生從小思維就極其活躍,他看到氣球能上天,就弄來了能產生氣體的藥粉,和小朋友米傑利偷偷做“實驗”。經果,米傑利吃了藥粉不久,肚子就痛得要命,幸而搶救的快才免於一死。這件事使南希十分生氣。正是她的生氣,使愛迪生懂得了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科學精神。
在表達情感時,要對孩子多鼓勵,而不要替代。常常聽到家長痛苦地說:孩子現在已經讀高中了,過去他不會的功課,我還能教教他,現在這麼多課,我再行也不能全包了。請家教也請不起那麼多呀!於是,家長在學習這方麵不能幫忙了,就在其他方麵盡一切可能“幫助他們”。“去、去、去,做你的功課,這些事不要你做。”這是高中生家長常說的一句話,似乎這就是“愛”。
其實,這樣做的結果隻會壓抑孩子的發展,隻會使孩子感到人生的枯燥、乏味,使他們失去行為的動力,成天處於一種消沉、煩悶之中。一個真正成功的人應該也是個會生活的人,如果他隻能讀書,不會生活,他又如何立足於社會呢?
3.給孩子做榜樣
在作孩子朋友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了你還是孩子的父母,是他們生活、學習的榜樣。美國一個青年期研究會的會長約翰·柯爾曼博士認為,孩子有很多行為都是與成人的行為變化有關。他說,成人對自己的習慣、情感和憂慮表現的日益開放,孩子常常效仿大人,大人與孩子之間的界限已經模糊不清了。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孩子為什麼產生不良行為。
要做孩子的老師和心理醫生,家長要重視自身榜樣的作用,要自律。我們常常看到有的父母要孩子好好學習,自己卻從不學習,甚至到要晉升考試時,還作弊;父母要孩子誠實,自己卻經常撒謊;父母要孩子講究衛生,自己卻不講衛生。
心理谘詢工作人員經常發現孩子的困惑有很多來自家長的行為,他們會十分困惑地問:為什麼大人那麼“假”?為了減少孩子的這類困惑,家長必須加強自身的修養。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首先做到。
4.要幫助孩子學會交往
心理學對交往的研究提出了一個相互作用分析的理論,稱作分析理論。它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個性是由三種心理狀態構成的,這就是:“父母”、“成人”、“兒童”狀態。“父母”狀態以權威和優越感為標誌,通常以訓斥人的、權威的口氣和行為與人交往。他們說起話來總是“你應該……”“你不能……”“你必須……”。
“成人”狀態表現了客觀的理智,這種人的行為表現是待人接物冷靜,深思明斷,尊重別人。這種人說起話來總是:“我個人想法是……”。
“兒童”狀態像孩子似的衝動,表現為服從和任人擺布。這種人說起話來總是“我猜想……”“我不知道……”。而和高中生交往的理想狀態是“成人刺激”和“成人反應”。這就是說我們與孩子對話時應該冷靜點,都應該盡可能理智些,應該相互尊重,這樣對話才能進行下去。
5.教會孩子要欣賞自己,悅納自己
人沒有十全十美的,也沒有一無是處的。我們常常發現,同一群人欣賞一副畫,有的人讚不絕口,有的人卻認為一錢不值。其原因隻是人的看法、想法不同而已,這副畫並沒改變。
我們人更是如此,同一個人,有的人會說你好,有人也會說你不好,如因別人一句褒貶之詞,就把自己搞的情緒振蕩不已,那麼,你就會被情緒所驅使,就會陷入“情感的旋渦”。
我們要做情感的主人。要以我們的榜樣和對孩子的真切鼓舞,幫助他們在情緒上逐漸學會獨立,能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悠悠自得品味人生,都能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對於不足要有信心趕上,對自己的優勢要敢於展現。要相信自己一定是個有價值的人,是個成功的人。
6.要幫助孩子學會宣泄
當孩子有了不良情緒時,應該幫助他學會宣泄,或是讓他到操場去跑一跑,或是放聲唱一唱,或者與他信任的人談一談,這一切都必須讓孩子明確宣泄要選擇一個合適的環境,合適的人眩
今天的孩子生活在一個幸運的時代,這個時代比他們的先輩生活的時代有更多的機遇,更好的學習環境,更安定富足的生活。
可是,這個時代又對他們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他們不僅麵臨著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知識的挑戰,而且麵臨著自我心理能力的挑戰,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尤其要經得起競爭和挫折的考驗。
然而,許多高中學生卻常常為一點小事而情緒低落,他們可以為自己的長相、為自己的成績、為自己的失敗、為自己……而苦惱,以至不能接受自己。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就是因為孩子心中有一塊迷霧,因為他們還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孩子心中有塊迷霧並不可怕,關鍵是父母要幫助他們撥開心靈迷霧,增強心理素質,促進健康成長總之,高中階段是一個特定的年齡階段,其心理處於半幼稚、半成熟的狀態,具有明顯的獨特性和過渡性。這一階段隨著課業負擔的加重,競爭的日益激烈,自身思維意識的發展,較初中有所成熟,更加趨於成人心理。希望父母掌握正確方法,幫助孩子快樂、健康的度過高中。
5.怎樣和大學生說話
某大學大三學生小董已經連續3個假期沒回家了。“我不願見父母,每次站到回家的站台上,似乎都是一次煎熬。”“他們根本不理解我,我也沒臉見他們。我覺得,這3年來自己一事無成,我也想學習,可沒有動力了,有時我真不知道怎麼辦。”小董一臉傷感:“我能做的就是跟女朋友傾訴,我認為,隻有她才能了解自己,才能真正和自己交流”。
某大學文學院的張同學,也很少與父母“進行心靈的溝通”。對此,他很無奈:“我父母是‘老三屆’,當過知青,他們都有那種‘我們吃了苦,不能讓孩子再遭罪’的心理,寧肯自己吃苦,也決不讓孩子生活得比別人差。我與父母一交流,他們就是‘冷不冷啊?’之類的問題。換句話說,我感覺,我和父母的關係隻是‘物質的’。”
東北師範大學的孫同學,父母雙雙下崗,每天都要為生計發愁,每次打電話來,就是問問學習好不好,學費夠不夠。“我也知道,他們根本無暇顧及我心裏的感受,我還能說什麼呢?說多了,豈不是又給他們增添心理負擔?漸漸地,就感覺心裏和父母隔著一層。”
小王是一名來自農村的大學生,現在上的是專科,所以父母一直對他的看法不好,每當他要和父母說說自己的想法或對問題的看法時,父母就用學習來壓他,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根本沒法和父母交流,個人心理壓力也很大,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上海市心理谘詢中心曾在市內主要高校大學生群體中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約有69%的大學生感到無法與父母交流和溝通,其中27%的學生表示從不與父母交流。
孩子進入大學以後,學生心理會發生很大變化,有學習成績帶來的落差感,有陌生環境帶來的孤獨感,也有缺乏交往能力的失落感,這一階段尤其需要父母的內在支持,而有些父母卻忽略了。
另外,現在的大學生,多是在“高分為王”的環境裏成長起來的,對父母缺乏關心和理解,在處理與父母溝通的問題上,經常以個人為中心,導致兩代人交流困難。
應該說,在15歲到22歲左右的青春期,與父母產生距離,對他們表現出冷淡,這是青少年成長的正常表現。處於青春期的大學生們,也需要有一段時間讓自己獨立思考,去尋找並且發現自己。但父母畢竟是過來人,應該主動和孩子溝通,這種溝通不能隻限於生活、學習,更多的是要關心孩子的內心想法,真正的做孩子的朋友。
那大學時期的孩子有什麼心理特征?
大學生的心理,處於走向成熟但又不完全成熟的階段。其主要特征:
(1)思維達到了較高和較成熟的程度。
人的認識能力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和想象,其中核心部分是思維,思維是人認識的高級階段。大學生思維的特點是:思維從經驗型轉向理論型;獨立性和批判性增強了;思維有一定的創造性。
(2)智能發育趨於成熟。
大學生這個年齡段,由於知識的豐富、經驗的積累,他們不再滿足於現象的羅列而主動地探究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他們一方麵獨立思考和理論思維迅速發展,另一方麵又容易主觀片麵、脫離客觀實際。
(3)自我意識逐步增強。
大學時期,由於脫離父母監護、生活空間擴大,大學生獨立感、成人感增強,開始重新審視評估自己,並關注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他們一方麵自我評價和自我期望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另一方麵又容易出現自我擴張、自我中心等自我認識的偏頗。
(4)情感情緒日益豐富但欠穩定。
隨著大學生活各方麵需要的日益增多,大學生的情感日益豐富且強烈。他們一方麵對學習、對工作、對師長、對同學、對友誼、對愛情以及對周圍事物充滿積極情感,另一方麵又容易走向極端,出現各種不良或消極情感。
(5)容易接受新的事物。
大學生對校園和社會中出現的新事物、新觀點、新理論表現出濃厚興趣,容易受其影響。他們一方麵喜歡求新、求異、求變,另一方麵又容易真偽不辯,是非不清,產生偏激行為。
(6)性意識進一步發展。
大學生性生理已發育成熟,性意識開始覺醒,感情欲望逐漸增強。許多同學一方麵開始注重自我形象、關注異性、渴望與異性交往並希望獲得愛情,另一方麵又容易處事失當,能力較為欠缺。
(7)意誌的目的性和持久性突出。
意誌是人自覺地確定目的,並支配行動去克服困難以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它直接製約人的成功、成才。
特別指出的是,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就業是大學生人生發展中的重大轉折點,是大學生從“自然人”向“社會人”過渡的重要階段。
當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特征主要表現為:
①知識化程度高而社會化程度低;
②情緒波動度高而自抑程度低;
③自我認可度高而人際協調力低;
④成才急切度高而抗挫能力低。
大學生就業情緒出現浮躁和波動,是心理成長期中不可避免的現象。但是,倘若情緒長期波動並鬱悶在心中,就會影響身心的健康發展。
那麼家長要怎樣和大學生溝通?
1.告訴孩子:消除浮躁波動情緒,構建良好心境
情緒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大學生情緒出現浮躁和波動,是心理成長期中不可避免的現象。但是,倘若情緒長期波動並鬱悶在心中,就會影響身心的健康發展。良好的情緒來自良好的心理,良好的心理來自良好的心境。
因此,大學生應正視現實,適當調節就業情緒,端正學習、生活、就業目的,增強社會責任感,培育創新精神和開拓精神,克服學習、生活、就業情緒的浮躁和波動,保持愉快心境和良好情緒,從而在大學生活中掌握主動。
2.告訴孩子:主動與人交往,培養和諧心態
大學生作為社會成員,具有強烈的合群心理需求,人際交往易使大學生在心理上產生歸屬感和安全感,有助於形成良好的心態,保持身心健康。
然而,自我感覺良好是當代大學生的鮮明特點。在獨生子女家庭中,部分大學生還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傾向。麵對學習、生活、就業中的各種問題,他們表現出在人際交往中有諸多不適應。
因此,大學生在學校期間,不僅應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而且還應學會與他人交往的技能,逐步形成與他人和諧相處的心態,從而在與他人交往中更為客觀、全麵地認識自我。
3.告訴孩子:不能過於急功近利,提高自身各方麵的素質
大學生就業和成才是一個係統工程,需要循序漸進。由於大學生年輕,在心理上往往急於求成。一旦在就業中遇到挫折,又易意誌消沉,一落千丈。
其實,人生逆境,十之八九,寧靜方能致遠。大學生的學習困難、人際摩擦以及愛情失意和就業艱辛,都可能帶來心理挫折感。倘若對挫折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始終保持平和的心理,就能自如地麵對錯綜複雜的局麵。
大學生已經是真正的成年人,因此父母就不能再向以前那樣事事關心、事事過問。應該給他們更多的自由。要相信他們會處理好自己的生活。
當然,還要在適當時候給予正確的指導,把自己的經驗闡述給孩子。隻是指導,而不要命令或是更多幹涉。讓他們自己獨立思維,並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希望每位家長的都能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
www.biqi.me比奇中文網一直在為提高閱讀體驗而努力,喜歡請與好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