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最後的戰爭(1)(3 / 3)

又三十天過去了,趙大將軍實在忍不住了,一咬牙,挑選了壯士五千人,人馬都穿數重鎧甲,趙大將軍一馬當先,再來突圍,這次倒是殺入了敵軍營壘,怎奈人家以逸待勞,不消說,趙大將軍和壯士五千人都死於亂軍之中了。

回頭,趙大將軍的人頭一挑在竹竿上,趙軍兩處大營降聲一片,棄兵解甲,跪伏在地,高呼“萬歲”。這回,反倒該勝利者白大將軍和王大人發愁了,四十萬降軍?!會不會反?反了怎麼辦?!

怎麼辦?!一個“殺”字,就結束了。長平一戰後,趙國一蹶不振,三十二年後,秦滅趙國。嗚呼,哀哉!

阿龍辭典 紙上談兵

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據說他熟讀兵法,和父親談起帶兵打仗的事情來,頭頭是道,父親都說不過他。但趙奢仍是不信任這個兒子,他死前留下遺言,不能讓這小子為將,否則趙國定會遭殃。父親不信任趙括,另一重臣藺相如也阻止趙王使用趙括,說他隻會讀兵書,不會靈活變通。長平一戰,趙國精銳部隊盡失,趙括身死名裂,被視為“紙上談兵”的典型。

【阿龍看熱鬧】

年輕人的弱點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大概每個年輕的中國人,都被大人這樣子數落過。大人們不信任年輕人,總以為小子們嘴上沒毛、辦事不牢,沒吃過苦頭就不知道天高地厚;年輕人也看不上大人,總以為老頭們怯懦、保守,就會算計、沒血性,眼睛隻盯著身前三分地。公正地說,年輕人也確實有不被信任的道理,老人也確實有可被鄙夷的地方,但人生的路,都是要靠自己去闖的,作為老人,要放手給年輕人機會,如果總是沒有機會,那不是也成了另一種“紙上談兵”麼;作為年輕人,也要頭腦冷靜,遇事多想想老人們的智慧和告誡——長平之戰的教訓就在眼前!

3、 白起之死

長平一戰,秦軍大獲全勝,白起白大將軍一夜之間坑殺四十萬趙軍降卒,隻放了二百四十個少年回趙國做種子,這無異於在長平投放了一顆原子彈,國際社會噤若寒蟬,一片淒風苦雨。

核彈的硝煙未散,上黨十七城舉手投降,白大將軍再接再厲,下令繼續前進,目標是趙大王老巢——都城邯鄲。

此刻,邯鄲城裏在幹什麼?趙國的殘山剩水裏的子民在幹什麼?舉國發喪唄。子哭父、父哭子、兄哭弟、弟哭兄、祖哭孫、妻哭夫,嚎哭之聲,徹夜不絕。光哭不行,眼下,敵人即將兵臨城下,不想做亡國奴的,就不得不抽空思考另一件事情:如何禦敵。

趙大王眼放綠光,幾乎是詰問大家夥兒,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誰能禦敵!?誰能禦敵!?沒有人回答,一個也沒有。

平原君委委頓頓回到家,問遍門客,依舊沒有人回答,一個也沒有。

恰巧,社會活動家、縱橫事業專家蘇代先生,這時候正在平原君府上串門,就自告奮勇,說:我試試看。轉天,他帶著金銀寶貝來見秦大王的紅人——政壇巨擘範雎。

兩個人的履曆半斤八兩,智商都不低,誰也甭客氣。蘇先生說,我此行不是捅您硬傷的,隻是提示一下您的疏漏之處,旁觀者清嘛:您的處境不太妙啊。

此話怎講啊?蘇先生就說了,您想想啊,武安君白大將軍的功勞大得不能再大了,這要再把邯鄲打下了,換句話說,這要再把趙國滅了,您的位子不就是他的了嗎?如果不出意外,您還有養老的地兒,如果事有不巧,您恐怕連養老的地兒也沒有啦!

範雎大人一聽,哈哈大笑,連說您真風趣,您真風趣,手一伸,請請請,喝酒喝酒。第二天,範雎大人來見秦大王,小心翼翼地說,您看噢,咱們英勇的軍隊出征三年未歸啦,是不是先讓他們回來看看老婆孩子?

秦大王眉開眼笑,說,先生您看著辦吧。於是,轉天,白大將軍就收到一紙聖諭:韓趙兩國已經獻城求和啦,大將軍您就和英勇的戰士們先回來休息吧。

白大將軍一看,大怒,跺腳叫道:邯鄲疲敝,指日可下,今日一去,容它喘息了,來日再取,談何容易?十年之功,毀於一旦呀!嗯,頗有點嶽飛收到十二道金牌的味道。

不撤軍不行,從前商鞅大人嚴酷的軍法還在,什麼將在外,都是扯淡,還是乖乖地撤吧。

一路上,白大將軍都在憤憤不平,哼,肯定是範雎那個老不死的在背後搗鬼,回頭再找他算賬。於是,打這以後,白大將軍和範雎大人就結下了梁子。

回到家裏,白大將軍氣兒就壯了,氣呼呼地向秦大王這麼一彙報,邯鄲疲敝,本來是指日可下的呀。秦大王一聽,非常後悔,哎呀,大將軍,您為什麼不早說哩!當即下令,再以大將軍白起為帥,再打邯鄲。

白起一聽,氣得差點兒吐血,昏昏糊糊,摸著腦門說,大王,不瞞您說,我這回來的一路上,感染了風寒,需要靜養一段時間,啥時候好?沒準。要不,您——?秦大王明白了,於是,他改命王陵為大將,再打邯鄲。

沒幾天,戰報回來了,王陵大將軍不是廉頗老將軍的對手,屢戰屢敗。這時候,白大將軍的病已經痊愈,於是秦大王有意讓他去替代王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