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授權經營者製度(AEO)
這一理念產生於《京都公約》,是為了解決貿易量不斷增長和海關有效監管之間的矛盾,從以貨物為管理重點入手,改變以貿易商作為風險控製與便利授予的標準,將貿易商分為一般經營者和經認證br授權的經營者。其中,經認證br授權的經營者主要是指國際物流中,經海關或其授權部門批準,為符合世界海關組織製定的或同等效力的供應鏈安全標準的企業。這些企業可以是:生產商、進口商、出口商、報關行、承運人、貨代、貿易中間商、港口、機場、碼頭經營者、綜合經營者、倉庫、分銷商等,它們分布在供應鏈的任何位置,履行各種不同的職能。這一製度不僅簡化了程序,同時保證了供應鏈的安全,無疑也是一項重大的貿易便利化措施。
(四)通關管理流程化
通關製度設計流程化可以簡化通關手續,降低貿易成本,進而促進貿易便利化發展。它主要是將“流程管理”的理念運用於通關製度中,以客戶為導向,以通關投入與產出取得正收益為流程運作成功的標誌,打造跨部門快速協同運作平台,使海關各項業務活動能夠以更快的速度為貿易界提供優質服務產品。國際社會的普遍做法是在“跨部門、多部門參與”的基礎上實現流程化、動態、環形的通關管理。流程化管理可以產生如下變革:第一,改變以往單向、直線型的通關模式,轉變為流動、環形的通關模式;第二,通過與服務對象共同協商來確定更加可行的、易為商界接受的具體工作規範與指標;第三,海關與商界之間將建立一種夥伴關係,把工作及服務對象的需要與海關價值目標結合起來。
(五)電子通關
日本進出口港口信息處理係統(NACCS)就是日本的電子口岸,是日本為快速處理國際貿易中關於報關以及進口之際繳納關稅等而建立的數字信息通信係統。它將海關當局、運輸業者、倉儲保管業者、航空公司、船舶公司、船舶代理業者、金融機關等與通關相關的政府部門和各業界用數字化信息通信係統聯係起來,成為日本電子通關的核心製度,也是日本推行通關便利化的關鍵。這一類電子通關是國際發展趨勢,其實現的無紙化所節約的紙張和文書管理的成本,以及電子化通關所帶來的國際物流速度的加快、勞動力成本的節約等給企業創造的價值將大大超出設備的投入,利於海關管理、企業發展,也是貿易便利化的必然要求。
三、貿易便利化與貿易安全
經濟全球化對各國海關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處理好海關有效監管和便利貿易之間的矛盾。海關組織和人員的資源有限,而世界貿易量卻成倍增加,麵對迅速增加的國際貿易量,如何利用有限的海關資源,既實施海關有效監管,保證國家安全,又便利和促進貿易,成為各國海關共同麵臨的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海關和國際組織紛紛進行改革。改革主要圍繞海關職能、海關製度、創新和轉變管理觀念進行。包括美國、日本等在內的國家對海關專項立法進行了大規模修改,澳大利亞、歐盟國家的海關也紛紛進行海關改革或修改海關立法。在國際法方麵,為了更好地實現貿易便利化,世界海關組織啟動了對《京都公約》的修改工作,修訂後的公約於2006年2月3日生效。世界海關組織認為,《京都公約》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全麵規定海關製度和做法標準的國際性法律文件,應該成為國際上公認的標準海關手續,並在簡化和便利海關手續、服務國際貿易方麵做出貢獻。
經濟全球化帶來了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卻使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非傳統安全問題日益突出,金融、環境、信息安全、流行疾病、民族分裂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因素,已構成對國家安全的重要威脅,也深刻影響到各國的經濟社會發展。2001年發生的“9·11”事件更是將貿易安全問題首當其衝地擺在各國海關麵前,並一躍成為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和世界海關組織的首要關注問題。
(一)其他國家與國際組織的具體措施
“9·11”事件後,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實施了一係列倡議計劃,包括美國盾牌計劃、集裝箱安全倡議(CSI)、24小時提前申請規則、30點智能邊境協議等,把美國的安全區擴展至地理邊境之外,使美國邊境由第一道防線變為最後一道防線。
歐盟稅務及海關同盟總司將“管理並保護歐盟統一的外部邊境,打擊非法貿易,增強國際供應鏈的安全”確立為主要職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