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是中國百年文化前頁中最難一言評定的一種“表情”。
如果說它畢竟還有著反映當世現實的重要意義,那麼其後所產生的不計其數的所謂“豔情小說”,散布於百年文化的前頁中,給人,具體說給我一種文化在淪落中麻木媚笑的“表情”印象 ……
百年文化扉頁的“表情”是極其嚴肅的。
那是一個中國近代史上出政治思想家的曆史時期。
在這扉頁上最後一個偉大的名字是孫中山。
這個名字雖然寫在那扉頁的最後一行,但比之前列的那些政治思想家們都值得紀念。
因為他不僅思想,而且實踐,而且幾乎成功。
於是中國百年文化之“表情”,其後不但保持著嚴肅,並在相當一個時期內是凝重的。於是才會有“五四”,才會有“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是中國百年文化“表情”中相當激動相當振奮相當自信的一種“表情”。魯迅的作家“表情”在那一種文化“表情”中是個性最為突出的。《狂人日記》振聾發聵;“彷徨”的精神苦悶躍然紙上;《阿 Q正傳》和《墳》,乃是長嘯般的“呐喊”之後,冷眼所見的深刻 ……
“白話文”的主張,當然該算是“新文化運動”中的一個事件。倘我生逢那一時代,我也會為“白話文”推波助瀾的。但我不太會是特別激烈的一分子,因為我也那麼地欣賞文言文的魅力。
“國防文學”和“大眾文學”之爭論,無疑是近代文學史上沒有結論的話題。倘我生逢斯年,定大迷惘,不知該支持魯迅,還是該追隨“四條漢子”。
但是於革命的文學、救國的文學、大眾的文學而外,竟也確乎另有一批作家,孜孜於另一種文學,對大文化進行著另一種軟性的影響——比如林語堂(他是我近年來開始喜歡的)、徐誌摩、張愛玲 ……
他們的文學,仿佛中國現代文學“表情”中最超然的一種“表情”。甚至,還可以算上朱自清。
從前我這一代人,具體說我,每以困惑不解的眼光看他們的文學。
怎麼在國家糟到那種地步的情況之下還會有心情寫他們那一種閑情逸致的文學?
現在我終於有些明白——文學和文化,乃是有它們自己的“性情”的,當然也就會有它們自己自然而然的“表情”流露。表麵看起來,作家和文化人,似乎是文學和文化的“主人”,或曰“上帝”。其實,規律的真相也許恰恰相反。也許 ——作家們和文化人們,隻不過是文學和文化的“打工仔”。隻不過有的是“臨時工”,有的是“合同工”,有的是“終生聘用”者。文學和文化的“天性”中,原有愉悅人心,僅供賞析消遣的一麵。而且,是特別“本色”的一麵。倘有一方平安,文學和文化的“天性”便在那裏 施展。
這麼一想,也就不難理解林語堂在他們處的那個時代與魯迅相反的超然了;也就不會非得將徐誌摩清脆流利的詩與柔石《為奴隸的母親》對立起來看而對徐氏不屑了;也就不必非在朱自清和聞一多之間確定哪一個更有資格入史了。當然,聞一多和他的《紅燭》更令我感動,更令我肅然。
《金瓶梅》是中國百年文化前頁中最難一言評定的一種“表情”。
如果說它畢竟還有著反映當世現實的重要意義,那麼其後所產生的不計其數的所謂“豔情小說”,散布於百年文化的前頁中,給人,具體說給我一種文化在淪落中麻木媚笑的“表情”印象 ……
百年文化扉頁的“表情”是極其嚴肅的。
那是一個中國近代史上出政治思想家的曆史時期。
在這扉頁上最後一個偉大的名字是孫中山。
這個名字雖然寫在那扉頁的最後一行,但比之前列的那些政治思想家們都值得紀念。
因為他不僅思想,而且實踐,而且幾乎成功。
於是中國百年文化之“表情”,其後不但保持著嚴肅,並在相當一個時期內是凝重的。於是才會有“五四”,才會有“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是中國百年文化“表情”中相當激動相當振奮相當自信的一種“表情”。魯迅的作家“表情”在那一種文化“表情”中是個性最為突出的。《狂人日記》振聾發聵;“彷徨”的精神苦悶躍然紙上;《阿 Q正傳》和《墳》,乃是長嘯般的“呐喊”之後,冷眼所見的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