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
進入明、清以後,中國古代戰船的發展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隋唐五代兩宋時期多用於錘擊敵船的拍竿已經消失,而改以戰船本身犁沉敵船,這說明船舶製造和駕駛技術的進步;二是從明初起,戰船上配備了火炮。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的寧台溫之捷,戚繼光、胡震等所部戰船近戰倭船,犁沉敵船10餘艘,燒殘敵船5艘。從這一戰例中可見當時明軍的戰艦占有較大的優勢,艦船結構強度和航行速度均優於敵艦。明朝還製造了兩頭有舵、進退神速的“兩頭船”,以及火龍船、沙船、連環船、子母船等各種特殊戰船。這些戰船的創製,極大地豐富了水戰的戰法,促進了水戰戰略、戰術的變化。清朝前期,因襲明製,在戰船使用與製造上沒有多大的進展,後期則引進了近代化的蒸汽戰艦。
明、清時期
進入明、清以後,中國古代戰船的發展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隋唐五代兩宋時期多用於錘擊敵船的拍竿已經消失,而改以戰船本身犁沉敵船,這說明船舶製造和駕駛技術的進步;二是從明初起,戰船上配備了火炮。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的寧台溫之捷,戚繼光、胡震等所部戰船近戰倭船,犁沉敵船10餘艘,燒殘敵船5艘。從這一戰例中可見當時明軍的戰艦占有較大的優勢,艦船結構強度和航行速度均優於敵艦。明朝還製造了兩頭有舵、進退神速的“兩頭船”,以及火龍船、沙船、連環船、子母船等各種特殊戰船。這些戰船的創製,極大地豐富了水戰的戰法,促進了水戰戰略、戰術的變化。清朝前期,因襲明製,在戰船使用與製造上沒有多大的進展,後期則引進了近代化的蒸汽戰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