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宮
惠帝死後,劉家王朝成了呂家天下,這同張嫣無關;呂雉死後,呂氏天下又回歸劉家,也同張嫣無關,因為她是傀儡。漢文帝進未央宮執政,她失去了皇太後的名份,被遷入冷落的北宮居住,如同尼姑庵一樣,她一住就是十七年。
當時,諸呂被誅,後少帝已死,剩下的,隻有默不作聲的孝惠皇後張嫣了。這位皇後本可以守節而終,安分一生。然而想一絕後患的功臣集團裏,有人提出張嫣淫蕩邪僻,應將她處死;也有人認為不用給她太後之名,不如給她皇嫂的禮遇賺取人心。權衡之後,東牟侯劉興居作主,采取折衷的做法:留下張嫣的性命,把她丟進暗室裏,飲食粗陋。
其實,不過是因為張嫣本身已經無任何政治號召力也沒有任何政治利用的可能性,留下她一個呂氏血統,可以給天下留下仁慈之名。
文帝即位,上任三把火,分封諸臣後,體恤張嫣其實並無罪過,在張嫣的親弟弟張偃本已經貶為庶人後,看在是劉邦親外孫的份上也封為南宮侯。不過,張嫣仍然軟禁於宮中。直到三年後劉興謀反失敗而死,她又被挪到北宮,從重監改成了軟禁。
此刻,張嫣的地位比一般宮婢好不了多少,深宮中皆是趨炎附勢之輩,故而張嫣的境況悲涼也是可以想見的。
等到文帝十二年,漢文帝大赦天下,將惠帝的妃嬪宮娥千餘人全部放出宮去,不問婚嫁,卻隻留下張嫣一人——說來說去,都是皇後這一身份害了她。文帝留下她,未必不是出於她這一身份的考慮——現世安穩,百姓安居樂業,而皇嫂卻流落民間,為民為妓為暴死,皆是可以造成不小的輿論壓力。
不過臣心非君心,文帝十四年冬匈奴攻邊的時候,居然有人敢進言,說單於大舉進兵為的是襲取孝惠皇後,結論是這女子是個“禍國之物”,得出的謬論就是“應速賜死”。文帝還不至於那般無知,故而張嫣還是辛酸地活著,忍受著各種嘲諷辱罵,在冷宮裏,苦度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