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篇 做事方略(3 / 3)

總之,反省是最未被善用卻最強而有力的致勝工具,反省讓答案在你的眼前顯現出來,通常你隻要做一點努力,甚至完全不必費力。一個人如果經常努力不斷改變和完善自我,那麼,收獲的果實將更加甜美堅實。

己欲達而達人

⊙原文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論語·雍也》

○譯文

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別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達事理首先要使別人也通達事理。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孔子的一個重要思想,也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你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應使他人事事行得通。與人為善是走向成功的最大智商,隻有與人為善才能求得長遠的成功。

孔子還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隻要不把你所厭惡的東西讓別人來承受,就達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許多人並沒有達到,因為這些人心中沒有“他人”的位置,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況下僅僅考慮自己的利益,而忽視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感受、要求和願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願來體現。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的主觀意願設定對自己有利的標準。所以,有時候有人雖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還是做了對別人不好的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隻是告訴我們不能做什麼,還沒有提出能做什麼和鼓勵做什麼。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它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合起來,構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講滿足自己的欲求和願望的時候,也希望並幫助他人實現他們的要求和願望。隻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還沒有滿足或實現,也希望別人能實現。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講的是你不願自己受到惡待,就不要惡待別人。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則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時,也希望他人更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告誡人不許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則是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個主動幫助別人的人。

現在社會,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存在競爭。很多人視競爭對手為敵人,大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之勢。俗話說:“殺敵一萬,自損三千。”你不給別人活路,你也會沒有路可走。

做事並不都是你輸我贏一種方式,完全可以謀取雙贏或多贏,自己謀利也要讓別人得到好處。不懂得善意照顧別人利益的人難能成大器。

豬鬃大王古耕虞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不讓人賺錢的生意人,不是好生意人。”在商業社會,做生意總要有夥伴、有幫手、有朋友。你照顧了別人的利益,實際上也就是照顧了自己的利益。

因此,古耕虞又反複解釋:“同人往來,事先一定要好好算計,如何使自己能獲得最大的收益。但無論怎樣算來算去,一定要算得對方也能賺錢,不能叫他虧本。算得他虧本,下次他就不敢再同你打交道了。所以生意人絕對不能精明過了頭。如果說商人的真理是賺錢,那麼精明過了頭,這個真理同樣會變成荒謬。你到處讓人家吃虧,就會到處都是你的冤家,到處打碎別人的飯碗,最後必然會把自己的飯碗也打碎。”

中國的火柴大王劉鴻生也曾說過類似的話:“你要發大財,一定要讓你的同行、你的跑街和經銷人發小財。”“最愚蠢的人,就是想一個人發財,叫別人都倒黴。”可見,兩位大商人是心心相印的。

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既要謀求自己的利益,又要懂得照顧別人的利益。你的利益是由別人身上體現出來的,隻有照顧別人的利益,你最終才能完成你自己的利益。一切事情盡量做到兩利雙贏,得到更佳的成果。

一個人做事總是從自己利益出發,不照顧別人利益和感受,到頭來不僅喪失利益,也喪失友誼。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那種“你死我活”的爭鬥在實質利益、長遠利益上來看都是不利的,你應該活用“雙贏”的策略。

老子說過:“盡力照顧別人,我自己也就更加充實;盡力給予別人,我自己反而更加豐富。”我們要與人為善地與人相處,與人為善地做生意和與人為善地生活。

不要怨天尤人

⊙原文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論語·憲問》

○譯文

孔子說:“沒有人了解我啊!”子貢說:“怎麼能說沒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說:“我不埋怨天,不責備人,下學利樂而上達天命,了解我的隻有天吧!”

孔子是一個誌向遠大的人,一心要以仁義之道來整治國家,實現天下的長治久安。為此,他曾經廣泛遊曆諸國,希望有君王能夠采納他的思想主張,行禮治,盡仁道,明倫常。可當時諸侯之間連年攻戰,人人自危,奸謀權術橫行,勇力軍法並重。各個諸侯國王急功近利,欲圖自保或者稱霸天下,孔子的一整套根治社會弊端的慢功夫自然難以見用於世。

不是孔子的思想理論不好,而是由於道德教化、人心轉變往往見效很慢。在當時紛繁動蕩而又複雜的社會背景下,這些主張難以具體實行。因此,孔子周遊了一大圈之後,最終還是一無所獲,懷才不遇,沒有實現他的政治理想,甚至因此不斷遭到別人的譏諷和嘲弄。所以,孔子才會發出世上沒有懂他的人的感歎。

不過,孔子之所以是孔子、是聖人,不同於常人就在於他雖然一生抑鬱不得誌,但卻能夠通達事理,用他的話講就是“不怨天,不尤人”。事情做得不順利,既不埋怨上天,也不遷怒旁人,這是需要相當的修養功夫才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