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篇 領導藝術(2 / 3)

三惡“慢令致期”。領導者自己要求不嚴格,卻要求人家如期完成任務,這不是害人家嗎,這也不是一個好幹部應有的作風。部下會想到“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憑什麼啊,不服!

四惡“出納之吝”。做領導人一定要大人大量,有魄力、有決斷,切忌像個小管家一樣,小氣吝嗇,成不了大事。經常有領導胡亂許諾,言而無信,說了又不算。等到部下達到要求了,該給的獎勵不給。那你下次再說話,還有誰信啊。再說了,也嚴重挫傷了部下做事的積極性。

有些企業領導。在事前和員工們談提成,說得“天花亂墜”,以合同的形式寫成文件。可事成之後,翻臉無情,再不承認。這種事,貪的是小利,傷的是人心。

做個好領導,真的挺不容易。不同的領導,風格不盡相同。我們不能強求一致,更多的時候要調整自己去適應。如果按照孔子的教誨,五美有了,四惡除了,從政經商也就遊刃有餘、進退自如了。

用人格魅力影響人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

○譯文

孔子說:“管理者自身端正,做出表率,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會跟著行動起來;管理者自身未端正,縱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

孔子論為政之道,很講究為政者的自我表率作用,強調樹立榜樣典範、以身作則以取信於民。孔子的這一認識源於他對人生的基本看法。

孔子論人重在仁德的修養。在孔子看來,人之為人,在於自覺承擔社會和家庭責任,動之以真情、曉之以理義,並以誠摯的信念和仁愛之心來溝通自己與外麵世界的關係,使之達到和諧、自由的理想境界。為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和誠信之情,如果不能和他人取得相互理解和信任,進而和諧共處的話,那麼,必然會陷入閉塞不通、孤家寡人的孤立境地,很難成就什麼事業,更無法實現人生的存在價值。在此基礎上,孔子講為仁由己,即修養仁德需要從自身做起,要以身作則,反思自己當下的生活,體察人生之使命,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人格。

所謂政者,正也,以仁義之道教化萬方之義。這個仁義之道是需要由自身體現出來的。否則,便是空洞的說教,更是言行不一的虛偽。孔子講仁義從來都是在身體力行中論述而拒絕空泛的理論探討,原因就在於此。因此,魯哀公問孔子如何才能取信於民的時候,孔子很幹脆地告訴他,隻要他做君王的做事公正無私,任用賢能,老百姓自然信服。反之,如果他一味任用小人,徇私枉法,老百姓自然不會服氣。孔子也曾經說過:“隻要自己行為端正了,對於治理政事還有什麼困難?假如自己行為不能端正,又怎能使別人端正呢?”

領導的“導”有引導、表率的含義,領導者若能身體力行,作出表率作用,則不用嚴刑苛責,下邊的人也能各行其事,無為而治,境內也沒有作奸犯科之人。如果為官之人作風不正,則雖有政令卻無人遵守,如同空文。

柳傳誌管理聯想集團時,立下一個規定,凡開會遲到者都要罰站。第一個罰站的人是柳傳誌的一個老領導,他罰站的時候,站了一身汗。後來,柳傳誌跟他說:“今天晚上我到你們家去,給你站一分鍾。”柳傳誌自己也被罰過3次,罰站的時候是挺嚴肅,而且是很尷尬的一件事情,因為這並不是隨便站著就可以敷衍了事的。在20個人開會的時候,遲到的人進來以後會議要停一下,靜默看他站一分鍾,有點像默哀,真是挺難受的一件事情。雖然不好做,但也就這麼硬做下來了。

在我國的一些企業中,雖然也有不少的企業規章製度,但這些製度似乎隻是對付普通員工的,對管理者,尤其是中、高層次的管理者,這些規章製度對他們約束力就少。少數管理者似乎隻有監督下級執行規章製度的責任,而沒有自己執行規章製度的義務。同時,即使在執行規章製度的過程中,也往往對“疏離者”嚴,而對親近者寬,人情幹擾了這些管理者的執法。由此,在這些企業中就出現了一批享有法外特權的管理者。這樣的管理很難使規章製度落到實處、起到作用,影響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三國時的曹操曾被人稱為“治國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古往今來褒貶不一。他在治國治軍方麵深得將士尊重,因為他深諳管理之道,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則。曹操割發代首的典故就說明了曹操正人先正己、自己以身作則的領導美德。

不僅是曆史名人能夠以身作則,著名的企業經營者土光敏夫身先示範、以身作則,幾十年如一日,從來沒有改變過。

日本東芝電器公司是當今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名牌公司之一。但是,二十多年前,東芝電器公司因經營方針出現重大失誤,負債累累,瀕臨倒閉。在這個生死關頭,東芝公司把目光盯在日本石川島造船廠總經理土光敏夫的身上,希冀能借助土光敏夫的“神力”,力挽狂瀾,把公司帶出死亡的港灣,揚帆遠航。

土光敏夫就任東芝電氣公司所“燒”的第一把“火”,是喚起東芝公司全體員工的士氣,想方設法把每一個人的潛力都發揮出來。

土光敏夫還大力提倡敬業精神,號召全體員工為公司無私奉獻。土光敏夫的辦公室有一條橫幅:“每個瞬間,都要集中你的全部力量工作。”土光敏夫以此為座右銘,每天第一個走進辦公室,最後一個走出辦公室,幾十年如一日,從未請過假,從未遲到過。一直到80高齡的時候,他還與老伴一起住在一間簡樸的小木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