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他人托你幫忙辦什麼事情的時候,可以反複地說“真傷腦筋”“該如何是好呢”。一方麵它們含有“我很想對你委托之事說‘是’”的意思。另一方麵,求人辦事者也絕對捕捉不到之所以令你傷腦筋或不知如何是好的緣由來。盡管交談已經持續了好一陣子,結論卻始終是“傷腦筋”,則最後對方還是認輸,不得不先自行告退:“那麼,我改時間再來麻煩您了。”當然,對方也不會覺得不愉快。最後,對方反而會同情我方的這種立場。
據說,好萊塢的女演員安·巴克絲達便是用“傷腦筋”巧妙說“不”的高手。
安·巴克絲達是老練的女演員,而她的高明的拒絕方法,也同樣老練,由於她是難得的配角人才,所以,每個禮拜都有至少兩部劇的劇本送到她那裏。“請看一看,如果中意,請您參加演出。”不一會兒,製片人就會打電話來,請她參加演出。
於是,她就在電話中不斷地發出“傷腦筋”的語句。據說大致是這樣的:
“那個劇本很好看,可是,我覺得傷腦筋的是……”
“而且那個角色也很富挑戰性,真是傷腦筋……”
“跟我演對手戲的是誰啊?啊!是他!我真想和他共同演出一次呢,這就更叫我傷腦筋了。”
“導演非常中意於我?真的?唉,傷腦筋,傷腦筋。”
安·巴克絲達說“不”技巧一點也不次於在銀幕上的演技。
本來,“傷腦筋”“該如何是好呢”等的語句裏,就有一種在自我的周圍架設心理牆壁的作用。因此,對方被這一道無形的牆阻隔住了,不易進來,每次交談就連續不斷地說出這些句子,則這道牆壁越發堅固,對方終於要依附在我方的自我,主動放棄說服。
而且,由於不說出“傷腦筋”“該如何是好呢”的緣由,所以,對方也不知道為了引出我方的“是”而必須破除哪些障礙?因此,能進一步給對方錯覺,我方之所以不肯點頭稱“是”,原因是對方並沒有想方設法將障礙破除掉。最後,弄得對方反而要向你說“抱歉”。
就算是對方要追根究底地盤問你“傷腦筋的緣由”,你也大可繼續說“你這麼一再要問我傷腦筋的緣由,我也回答不出來呀,真是傷腦筋”,隻管一遍一遍提及“傷腦筋”“該如何是好呢”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