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俗語直截了當地拒絕(1 / 1)

有一位姓孫的女士因公出差,在火車上與一位看起來很有涵養的男子坐在一起。這位男子主動和她搭訕,孫女士覺得一個人坐著也挺乏味的,於是就和他攀談起來。

開始時這位男子還算規矩,和孫女士隻是談談乘車難的感受以及交流交流對當今社會上一些不合理現象的看法。可不知怎的,談著談著,這位男子竟然話題一轉,問了孫女士一句:“你結婚了嗎?”孫女士一聽頓生厭惡,於是她態度平和地對那位男子說:“先生,我聽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前半句是‘對男人不能問收入’,所以我才沒有問你的收入;後半句是‘對女人不能問婚否’,所以你這個問題我是不能回答了!請原諒。”

那位男子聽孫女士這麼一說,也覺得有點突兀,尷尬地笑了笑,不再說話了。

孫女士利用俗語直截了當地傳達了“不”的意思。我們不能不佩服孫女士說“不”的能力。寥寥數語,既表達了對對方失禮的不滿,又沒有讓對方下不了台,可謂一舉兩得。

日本有一位教育界的前輩,每當學生來向他借書時,不問借書的理由為何,一律采取拒絕的態度。經了解得知,那些被拒絕的學生們平時表現都不錯,但是這位教育界的前輩一度借書給他們,卻沒想到這些學生們從來沒有歸還過。他為了消除研究工作上的不便,所以不得不這麼做,以便求得“自我保護”。他拒絕學生的說詞,顛來倒去總是這麼幾句:“本來很想借給你,可是你不知有句俗語說:‘借書給人者,傻瓜。還書者,傻瓜麼?’所以,我隻能說很抱歉。我真的不能借給你。”幾乎所有的學生聽完這番話後,都會怏怏而歸,俗語的威力由此可見一斑。

俗語可以說是人類的智慧累積,是經過長久的曆史千錘百煉出來的,故含有對方和自己所共有的已經了解的一些真理。已經具有無法輕易否定的分量,而且表達方式簡潔,不必思考就能憑直觀了解,不須提示“因為如何所以才如何”式的推測或想法,就直接說出結論,也是俗語的強處。

由以上說明看來,與其花費千言萬語來做“不”的借口,倒不如使用一句恰當的俗語更能漂亮地表達我方的心意。而且,是彼此已經了解的“共有財富”才這麼說,所以不致給被拒者感覺不愉快,很是便利。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妨也準備一些俗語來拒絕對方。比如,當朋友向你借錢時:“親兄弟還明算賬呢。”

不要生硬地拒絕對方的求助,應該讓對方意識到你是為了他的“利益”而拒絕的。你可以這樣說:“我呢,從內心裏非常同情您,也非常想幫助您,但對這件事我並不在行,一旦幹壞了,既耽誤你的時間,又浪費你的財物,影響也不好。我還費力不討好。您不如找一個更穩妥的人辦吧。要拜托我處理這件事,我真的很擔心最終落得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慘淡結局啊。”

在表示拒絕之意的話語中,添加一些俗語,你將收到滿意地說“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