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有位詩賦名家叫周宛雲,當時慕名請教他的人絡繹不絕,都以能見他一麵、聆聽他的教誨而深以為幸。
剛開始時,周宛雲見別人千裏迢迢向他求教,格外盡心,是非曲直,好壞褒貶,一點也不隱瞞,以為隻有這樣,這些求教於自己的人才會有所收獲。誰知這些人拿著詩稿都是興衝衝而來,經他批評一番之後,一個個垂頭喪氣而去。時間一長,外麵議論周宛雲老先生的話便多了起來:有人說他狂傲,有人說他自以為是,有人說他浪得虛名,有人說他黑白不分等,不一而足。
周宛雲老先生十分後悔,對朋友訴苦說:“我既不想招來別人的怨恨,更不想把他們狗屁不通的詩說成是天下絕作,這樣該如何是好呢?”朋友淡然一笑,撫慰他說:“你呀!既不說他詩好,又不說不好,隻說一句‘真不容易’不就結了?”
周宛雲老先生豁然開朗,對朋友這一妙招點頭稱是。
這一天,又有老頭騎著毛驢帶著上百卷詩稿前來向他求教,他改變以前的做法,和顏悅色地問老頭:“您做詩到如今有多少年頭了?”老頭頗為自豪地說:“快40年啦!”周宛雲老先生用手拍拍詩稿:“在40年裏,竟能做出一百多卷詩來,真不容易呀!”老頭連連說:“哪裏哪裏!”心滿意足而去。
從此以後,向周宛雲請教的人都高興而來,滿意而歸。他們回去都向別人說:“宛雲老先生說我的詩不容易,真是有眼光!”
在現實生活中,誰都不喜歡被否定,被拒絕,但有時候我們又必須去拒絕他人,這時,我們可以用含糊回避法。上述故事中的周宛雲“真不容易”便無形中運用了此法。“真不容易”有很多種意思。可以理解為寫得好不容易,也可以理解為你的水平能寫出這種詩也就很不容易了,還可以說能把詩寫得如此糟糕很不容易。
那麼,“含糊回避法”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當對方提出某些問題、要求時,不明確表態,即以不具體、不清晰、語言含糊不清的答複來間接表達拒絕的意思。這樣的表達可以讓對方聽了不得要領,不能再提出新的要求。比如,甲畫了一幅畫,自覺不錯,問乙覺得如何。乙一看,心裏直嘀咕,一點也不漂亮,可是乙回答“還可以”。他雖然回答得很模糊,但如甲明智一點,就會明白乙的意旨所在。
有時,在拒絕別人時,語言表達雖然明白清楚,但是答非所問,避重就輕,讓對方不得要領,效果也是一樣的。
比如,有一位女士對美國前總統林肯說過:“總統先生,你必須給我一張授銜令,委任我兒子為上校。”林肯看了他一眼,女士繼續說:“我提出這一要求並不是在想求你開恩,而是我有這樣做的權利。因為我祖父在列克星敦打過仗,我叔父是布斯堡戰中唯一沒有逃跑的士兵,我父親在新奧爾良作過戰,我丈夫戰死在蒙特雷。”林肯認真地聽著女士說的話:“夫人,我想你一家為報效國家,做得已經夠多了,現在是把這樣的機會讓給別人的時候了。”這位女士本意是懇求林肯看在家人功勞的份上,為其兒子授銜。林肯當然明白對方的意思,但他卻以裝糊塗的方法拒絕了。
又如,第二十四屆奧運會在韓國漢城(即韓國首都首爾,當時稱為漢城)舉行,當中國代表團到達漢城時,記者紛紛圍上來,問中國代表團團長李夢華:“中國能拿幾塊金牌?”“中國能超過韓國嗎?”李夢華答道:“10月2日以後(奧運會結束之日),你們肯定能知道。”記者又接著問道:“中國新華社曾預測能拿8至11枚金牌,你認為這是客觀的嗎?”李夢華回答道:“中國有充分的言論自由,記者可以按他們的想法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