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國際賽事,自己隊能拿多少獎牌,自己心裏一般是有底的,有的甚至還落實承包到具體運動員。但是賽場上變幻莫測,決定能否奪魁的因素變數很大,無論對於誰來說,都沒有十拿九穩的把握。能拿多少獎牌,關係到國家的榮譽,不能出爾反爾,視若兒戲,更不能授人以柄。因此,對記者提出的這樣的問題,一般都要拒絕回答。但這又有別於正式嚴肅的外交場合,所以拒絕時不妨來點語言遊戲,或避而不答,或避實就虛,輕鬆詼諧,又能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何樂而不為呢?
在拒絕時,盡可能把“不”說得含糊一些,這樣做既能讓對方明白你的立場,也能充分保留對方的麵子,避免對方心理上的挫敗感。事實上,這種模糊拒絕法還有一種形式,即抽象式拒絕,把話題不斷抽象化,就可以逃開對方的要求。在很多時候,如果用具體的話來拒絕會遭到對方的反感,你大可將話題不斷抽象化,談論的問題看上去比正題還要重要。事實上,這時已把對方誘入距離正題非常遙遠的煙雲中去了。
比如,你的一位同事在幫他的表弟推銷家具,如果你的同事向你推銷時,你又不想要。這時不妨對他說:“謝謝你的好意推薦,這樣的家具確實比較便宜,隻是我也弄不清楚究竟怎樣的家具更適合現代家庭,據說有些人對家具的要求是比較複雜的。我的信息也太缺乏了。”聽了這番話後,這位同事多半會帶著莫名其妙或似懂非懂的表情離開,因為他已經從中嗅出了“不買”的氣息,而想要繼續說服你什麼“更適合現代的家庭”,卻是個非常籠統又模糊的概念,這樣,即使同事想發動新一輪的“言詞進攻”,也會由於找不到明確的目標而不得不放棄。這樣,也就達到了拒絕他人的目的了。
又如,當你要拒絕他人的求婚時,由於對方的態度極其認真,因此你一本正經地說理,問題就始終得不到解決。而且,要正麵說出“不想和你結婚”,通常會傷害到別人,讓對方在心理上承受挫敗感和失落感。倘若把“甲和乙的婚事”這種具體的要求,故意提高到抽象的“一般的結婚”問題上去,就另當別論了。
“被你求婚,我好開心。不過我認為不可太沉溺於感情。”
“不,我很冷靜。”
“我不是這個意思。我想和你好好談一談你我對結婚有什麼樣的看法?”
“好的呀!”
“結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你一旦把對方誘入到抽象的水準中,以後就可將此水準不斷提高。
“對男女的結合來說,一夫一妻製是不是理想的形態”“究竟男人和女人是什麼呢?”……就這樣,把話題越說越抽象,越扯越遠,在不知不覺中,對方就被你給巧妙地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