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烹調細膩,講究營養。京津風味菜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細膩的烹調技法。炸、溜、爆、烤、勺扒、清炒獨具特色,聞名於世。另外重視火候,巧用調料,又使京津風味菜既色、香、味、形俱佳,又營養豐富。如京菜中的“油爆雙脆”,主配料鮮明合理,經急火速烹,成菜色、味俱佳,極富營養;津菜中擅用薑汁、食醋,其目的有二:一是去腥臊而增鮮美,二是保持脆嫩及營養素。這樣烹製出的菜可以刺激食欲、幫助消化、散寒、驅蟲、發育骨骼。因此津菜中的海河兩鮮、飛禽野味,誘人食欲,美不勝言。
第三,突出本味,佐膳精妙。京津菜調味講究,鮮鹹適口,南北皆宜。其特征有兩方麵:一是京津菜中口味沒有或很少有猛辛、猛酸、猛甜、猛鹹、猛苦的刺激,中和之味多見,有“吃薑不見薑、吃蔥不見蔥”的古訓;其二是講究原汁原味突出本味。京津菜講究吃雞要品出雞味,吃魚要嚐出魚鮮,絕不能有串味、異味、怪味出現。另外京津菜巧用調料、佐膳精妙。津菜中巧用薑、醋,使海河兩鮮增姿增色;京菜中的菜肴佐料極其講究,不得有錯。如“油爆肚仁”要蘸鹵蝦醬油才出味;“幹炸丸子”沒椒鹽不香;食“清蒸全蟹”沒有薑醋碟,吃不出鮮味;而涮羊肉必須備齊香菜末、蔥花、白菜、糖蒜、芝麻醬、辣椒油、紅腐乳、鹵蝦油、醃韭花、老紹酒等,才能品出“五味調和百味香”來。
第四,宴飲有序,餐具考究。京津風味菜表現在筵席中,有兩方麵的特征:其一是菜肴排列有序,菜與飲相映襯。無論是京菜中宮廷禦宴、譚家名席、庶民的婚喪嫁娶席,還是津菜中的“八八燕翅全席”、“六四海參席”、“五碗四盤”等,都把宴飲設計當做—門藝術,無論從菜式、花色還是口味上,均基於很深厚的社會生活哲理與藝術修養。就調味而言,一席之中,菜肴口味間隔、濃淡排列層次分明。如先冷後熱;先菜後點;先鹹後甜;先炒後燒;先清淡後肥厚;先優質後一般。佐酒也有說法:先上冷菜勸酒,次上熱菜佐酒,輔以甜食解酒,配備飯點壓酒,最後茶果醒酒;其二是餐具考究,菜肴器皿合一。京津地區宴飲講究菜肴的盛具,一席之中,冷熱湯點各有盛器,雞用雞盅,鴨用鴨船,魚用魚池,肉用蒸碗等。另外不同檔次的宴飲,配不同質地的器皿,低檔用瓷,中檔用銅,高檔用銀,菜用盤碗,酒用杯盅,參錯雜處,富於美感。
以下介紹幾種經典的京津風味菜菜譜及製作方法:
北京烤鴨
“北京烤鴨”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的《食珍錄》中已記有“炙鴨”。元朝天曆年間的禦醫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中有“燒鴨子”的記載,燒鴨子就是“叉燒鴨”,是最早的一種烤鴨。而“北京烤鴨”則始於明朝。朱元璋建都南京後,明宮禦廚便選用南京肥厚多肉的湖鴨製作菜肴,為了增加其風味,采用炭火烘烤,使鴨子入口酥香,肥而不膩,受到人們稱讚,即被取名為“烤鴨”。15世紀初,明政府遷都北京,烤鴨技術也帶到北京,並得到進一步發展。
第二,烹調細膩,講究營養。京津風味菜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細膩的烹調技法。炸、溜、爆、烤、勺扒、清炒獨具特色,聞名於世。另外重視火候,巧用調料,又使京津風味菜既色、香、味、形俱佳,又營養豐富。如京菜中的“油爆雙脆”,主配料鮮明合理,經急火速烹,成菜色、味俱佳,極富營養;津菜中擅用薑汁、食醋,其目的有二:一是去腥臊而增鮮美,二是保持脆嫩及營養素。這樣烹製出的菜可以刺激食欲、幫助消化、散寒、驅蟲、發育骨骼。因此津菜中的海河兩鮮、飛禽野味,誘人食欲,美不勝言。
第三,突出本味,佐膳精妙。京津菜調味講究,鮮鹹適口,南北皆宜。其特征有兩方麵:一是京津菜中口味沒有或很少有猛辛、猛酸、猛甜、猛鹹、猛苦的刺激,中和之味多見,有“吃薑不見薑、吃蔥不見蔥”的古訓;其二是講究原汁原味突出本味。京津菜講究吃雞要品出雞味,吃魚要嚐出魚鮮,絕不能有串味、異味、怪味出現。另外京津菜巧用調料、佐膳精妙。津菜中巧用薑、醋,使海河兩鮮增姿增色;京菜中的菜肴佐料極其講究,不得有錯。如“油爆肚仁”要蘸鹵蝦醬油才出味;“幹炸丸子”沒椒鹽不香;食“清蒸全蟹”沒有薑醋碟,吃不出鮮味;而涮羊肉必須備齊香菜末、蔥花、白菜、糖蒜、芝麻醬、辣椒油、紅腐乳、鹵蝦油、醃韭花、老紹酒等,才能品出“五味調和百味香”來。
第四,宴飲有序,餐具考究。京津風味菜表現在筵席中,有兩方麵的特征:其一是菜肴排列有序,菜與飲相映襯。無論是京菜中宮廷禦宴、譚家名席、庶民的婚喪嫁娶席,還是津菜中的“八八燕翅全席”、“六四海參席”、“五碗四盤”等,都把宴飲設計當做—門藝術,無論從菜式、花色還是口味上,均基於很深厚的社會生活哲理與藝術修養。就調味而言,一席之中,菜肴口味間隔、濃淡排列層次分明。如先冷後熱;先菜後點;先鹹後甜;先炒後燒;先清淡後肥厚;先優質後一般。佐酒也有說法:先上冷菜勸酒,次上熱菜佐酒,輔以甜食解酒,配備飯點壓酒,最後茶果醒酒;其二是餐具考究,菜肴器皿合一。京津地區宴飲講究菜肴的盛具,一席之中,冷熱湯點各有盛器,雞用雞盅,鴨用鴨船,魚用魚池,肉用蒸碗等。另外不同檔次的宴飲,配不同質地的器皿,低檔用瓷,中檔用銅,高檔用銀,菜用盤碗,酒用杯盅,參錯雜處,富於美感。
以下介紹幾種經典的京津風味菜菜譜及製作方法:
北京烤鴨
“北京烤鴨”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的《食珍錄》中已記有“炙鴨”。元朝天曆年間的禦醫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中有“燒鴨子”的記載,燒鴨子就是“叉燒鴨”,是最早的一種烤鴨。而“北京烤鴨”則始於明朝。朱元璋建都南京後,明宮禦廚便選用南京肥厚多肉的湖鴨製作菜肴,為了增加其風味,采用炭火烘烤,使鴨子入口酥香,肥而不膩,受到人們稱讚,即被取名為“烤鴨”。15世紀初,明政府遷都北京,烤鴨技術也帶到北京,並得到進一步發展。
明萬曆年間的太監劉若遇在其撰寫的《膽宮史·飲食好尚》中曾寫道:“本地則燒鵝、雞、鴨。”說明那時烤鴨已成為北京的風味名菜。早年,在北京經營烤鴨店的有便宜坊、全聚德、六合坊、禎源館等,其中以便宜坊、全聚德兩家名氣最大,至今興盛不衰。便宜坊開業於(清)鹹豐五年,至今已有130多年的曆史,以經營燜爐烤鴨而馳名。全聚德創立於同治三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曆史,以經營掛爐烤鴨而著稱。新中國成立後、這兩家烤鴨店發展較快。在北京已有多家分店。在菜品上也由初期“烤鴨”等單一菜品,發展到利用鴨身的各個部位製作多種涼熱菜,與烤鴨一起上席,這就是“全鴨席”。“北京烤鴨”吃法多樣,最適合卷在荷葉餅裏或夾在空心芝麻燒餅裏吃,並根據個人的愛好加上適當的佐料,如蔥段、甜麵醬、蒜泥等,喜食甜味的,可加白糖吃。還可根據季節的不同,加入黃瓜條和青蘿卜條,以清口解膩。用鴨骨架加白菜或冬瓜熬湯,別具風味。烤後的涼鴨,連骨剁成06厘米寬、45厘米長的鴨塊,再澆上汁,亦可作涼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