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所用食材:
北京填鴨1隻(約1千克),蜂蜜50毫升,鹽、料酒、醬油適量,麵包、蘋果各1個。
做法:
1選一隻完整的北京填鴨,從割開的氣管處打氣,使其皮肉分離,全身鼓起。
2用沸水往鴨皮上淋,直到整隻鴨的鴨皮收縮為止,但千萬不能把鴨皮燙爛。
3把鹽、料酒、醬油和在一起,料要足,均勻地刷在鴨子身上,多刷幾遍,醃30分鍾~1小時。
4蜂蜜加點水調勻,不要稠,用之刷鴨皮。
530分鍾~1小時之後,鴨皮基本幹了,再刷1遍蜂蜜水。
6風幹鴨子,一般晾10小時左右,看見鴨皮幾乎幹了,這樣鴨皮就能烤脆。
7在烤鴨之前,先用麵包浸水,塞到鴨肚內,補充水分,保持鴨肉鮮嫩,再把一個蘋果切兩半,放入鴨子腹腔內,起撐開鴨皮和吸味的作用。
8烤箱200度預熱後,120度烤約30分鍾,下麵用托盤接油。如果用烤盤烤,注意把鴨肚肉多油多的一麵向上,鴨脊放下麵。如果鴨子較大,每增加500克,約延長30分鍾。
9取出鴨子翻麵(這是惟一的一次翻麵),翻麵後用200度烤約20分鍾,直至鴨皮呈暗紅色即烤製好了。
王致和臭豆腐
相傳康熙八年,安徽一位舉人王致和進京趕考,卻名落孫山,這時路費都花光了,隻好留京待下次再考。他小時候曾做過豆腐,為了維持生計,就在當時的“安徽會館”內做豆腐賣。
有一次,正值盛夏,豆腐還剩了好多沒賣出去,他一看,發愁了,這時他突然想起家鄉有用豆腐製成醬豆腐的,但怎麼做呢?王致和試著把豆腐切成小塊,並裹上薄薄的一層鹽和花椒,封在壇子裏。過了很長時間,王致和才想起來,趕忙打開壇子,臭氣撲鼻而來,豆腐全變成綠色了!他好奇地嚐了嚐,味道竟鮮美無比。王致和臭豆腐就這樣產生了。
操作所用食材:
白豆腐幹2千克,鹽100克,花椒25克。
做法:
1將白豆腐幹切成3~4厘米見方的小塊兒。
2把每塊豆腐幹裹上薄薄的一層鹽和花椒後裝入壇內。
3把壇子封口,放在陰涼處,數天之後取出,白豆腐已成青墨色的臭豆腐幹了。掰開豆腐幹,可以看到從裏到外都是青墨色,聞著奇臭,炸熟後入口卻又奇香無比。
砂鍋白肉
傳說,清乾隆六年,北京“砂鍋居”飯莊初建時,用一口直徑133厘米的大砂鍋煮肉,每天隻賣一頭豬的肉,以出售白肉為主,由於生意興隆,午餐便賣完,摘掉幌子,午後歇業。於是在民間逐漸流傳開—句歇後語:“砂鍋的幌子——過午不候。”
操作所用食材:
五花肉500克、大蔥白1段、老薑2片、大料(八角)2隻、韭菜花5克、蒜茸10克、醬油30毫升、紅腐乳汁10毫升、辣椒油1茶匙、香油5毫升、香蔥或香菜適量。
做法:
1五花肉洗淨,皮朝上放入鍋中,放入大蔥白段、老薑片、大料和能夠沒過肉的水。先加蓋用大火燒沸,再轉入小火煮60分鍾,撈出瀝幹水分,充分晾涼。
2韭菜花、蒜茸、香蔥末、香菜碎、醬油、紅腐乳汁、辣椒油和香油一起放入碗內,攪拌均勻待用。
3把涼透的五花肉切成薄片,整齊地碼放在盤子中,再將拌好的調味汁淋在上麵,點綴上香蔥或香菜葉即可。
褡褳火燒
1876年,北京順義人氏姚春宣夫婦在東安市場內擺了一小食攤,首次供應一種油煎食品,這種食品色澤金黃、焦香四溢、鮮美可口,原來它的製作與眾不同。它要將和好的麵揪成小劑擀平,包上用海參,蝦肉、肥瘦豬肉和各種佐料拌製的餡兒,折疊成長條。放入平鍋中油煎至金黃色後,趁熱食用。並配以雞血和豆腐條製成的酸辣湯,鮮香酸辣並收口中,餘味無窮。因其製作成形後,酷似舊時人們腰帶上的“褡褳”而得名。姚氏夫妻以此為特色在東安市場內開設的瑞明樓,生意興隆,但傳至第二代,因經營不善而倒閉。當時店內的羅虎祥和郝家瑞精於此道,於1934年取每人名字中的一字相連,合資在門框胡同內開設了祥瑞飯館,現改名為“瑞賓樓”,專營褡褳火燒,製作也愈加精細,一時名噪京都。
操作所用食材:
麵粉1千克,肥瘦豬肉2千克,豬棒骨或小柴雞的高湯200克,花生油100克。
做法:
1和麵。麵要和得軟硬適中,餳半小時,揪成小劑子,再擀成長方形薄皮兒。
2調餡。把肥瘦豬肉剝碎成泥,放進蔥、薑,再用由豬棒骨和小柴雞燉製的高湯拌餡。
3包餡。用拌好的餡放在皮兒上卷包好,兩頭封住,拉成扁長形。
4下鍋煎。放在加入了少量花生油的餅鐺或平鍋中煎,直到兩麵呈金黃色即可出鍋。
高麗魚條
乾隆六次南巡及專程蒞津,多次駐蹕津門城西運河旁的查家別墅水西莊。別墅為清初大鹽商,號稱“調查”的沽上巨富查日乾所建。據《天津縣誌》載:“水西莊在城西三裏,慕因查氏別墅。中有攬翠軒、枕溪廊、數帆台、藕香榭、花影庵、碧海浮螺亭、泊月舫、繡野口、一犁春雨等諸勝。”一次乾隆住水西莊,正值暮春時節,因喜園內紫芥繁花似錦,遂書匾額賜名為“芥園”。從此之後,芥園作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