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介紹幾種精典的東北菜菜譜及製作方法:
溜肝尖
清光緒年間,河北北塘人國喜玉到遼寧謀生,他在沈陽市小東門外開了個寶發園飯館。開業多日,生意十分清淡。他經過反複琢磨,根據東北人的口味,用豬肝、豬腰、瘦豬肉和雞蛋等普通的原料,經過精心的挑選、配置,以上好的刀工製作了色、香、味俱佳的菜肴。加之價格適中,很受一般消費者的歡迎。
一天早晨,一位20來歲的年輕人來寶發園就餐,點名要吃溜肝尖、溜腰花、溜黃菜和煎丸子四道菜。菜上桌後,這位青年連聲說好。臨走時,他把堂倌找來,告訴他這四樣菜的色、形、味、刀工、火候俱佳,以後可以稱之為“四絕”。說完留下10塊大洋微笑而去。
那青年剛走,周圍的人都來向國喜玉道喜。國喜玉莫名其妙,經人解釋才知道,原來那年輕人不是別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少帥張學良。從此,寶發園的四絕名菜不脛而走,一時名聲大振。1980年,沈陽市政府正式命名寶發園的溜腰花、溜肝尖、煎丸子和溜黃菜為“四絕名菜”,使其更負盛名。
操作所用食材:
鮮豬肝500克,青紅椒200克,洋蔥、蔥末、蒜末、色拉油、精鹽、味精、濕澱粉、醬油、白糖、料酒、香油適量。
做法:
1豬肝洗淨,切成柳葉形薄片,加精鹽、味精、料酒、濕澱粉等拌勻。
2青紅椒、洋蔥均切成菱形片;醬油、精鹽、料酒、白糖、味精、濕澱粉等共納一碗,兌成芡汁,均備用。
3炒鍋上火,放色拉油燒至四成熟,下入漿好的肝片,滑散至熟時,倒入漏勺內瀝油。
4鍋內留底油,放入蔥末、薑末、蒜末熗鍋,再放入青紅椒、洋蔥煸炒一下,然後放入滑熟的肝片,烹入兌好的芡汁,翻炒均勻後淋入少許香油,出鍋裝盤即成。
得莫利燉活魚
哈爾濱郊區靠著馬路邊有一個叫得莫利的小村莊,村裏人在路邊開了個小吃店招待歇腳吃飯的過路人。把豆腐、寬粉條和烏蘇裏江中撈上來的鯉魚燉在一起吃是老鄉們吃個熱乎的老做法。後來菜的做法不脛而走,傳遍了城裏的大街小巷。哈爾濱人說:“要是外地朋友不喜歡吃西餐和東北大菜,咱們吃得莫利燉活魚去。”
操作所用食材:
鯉魚1條,五花肉100克,蔥段10克,薑片10克,蒜片10克,幹辣椒段10克,豆腐片200克,上海青200克,香菜段20克,粉條50克,鹽、味精、雞精、老抽、料酒、八角、花椒,桂皮適量。
做法:
1將鯉魚刮鱗、去內髒洗淨,在魚身兩側劃上菱形花刀,以便美觀、入味。五花肉切成片備用,上海青洗淨,粉條泡發。
2鍋上火,油燒熱,炒香五花肉、薑片、蒜片、蔥、幹辣椒、八角、桂皮、花椒後,加入鮮湯,放入魚,加入老抽、料酒、燒至六成熟。
3加入豆腐、粉條、上海青,調入鹽、味精、雞精,燒入味,撒上香菜即可。
哈爾濱紅腸
1900年夏日的一個晴朗早晨,從莫斯科開來的一列火車徐徐駛入當時的鬆花江火車站。一群外國人紛紛走出車廂。人群中,有一個俄羅斯商人叫伊萬·雅闊列維奇·秋林。他在哈爾濱創建了著名的秋林洋行。
在這座洋行裏,有一位黃頭發、藍眼睛、大鼻子的立陶宛員工,他不甘心為秋林老板打工,他要體驗一下自己當老板的感受。於是,1909年3月,他精心策劃,在道裏西商務街(現上遊街)建立了秋林灌腸莊,生產立陶宛風味的香腸,俗稱“裏道斯”香腸。因香腸呈棗紅色,故又稱“紅腸”,更因產地在哈爾濱,更多人叫它“哈爾濱紅腸”。
鬆花江水孕育出優質的紅腸原料,使傳統的歐式加工製作方法,如虎添翼。哈爾濱紅腸一經推出,立即受到廣大群眾的稱讚,贏得了人們的喜愛。
操作所用食材:
肥瘦適中的新鮮豬肉和牛肉各10千克,牛小腸或豬小腸5千克,澱粉1千克,蒜300克,黑胡椒粉100克,鹽300克,硝石5千克。
做法:
1把豬肉與牛肉切成長約10厘米,寬約5厘米,厚約2厘米的肉塊。
2用鹽、硝石與肥瘦肉塊混合攪拌均勻,在3℃~4℃的低溫下醃漬2~3天,將醃漬後的瘦肉用絞肉機絞碎,再將碎肉用刀重剁一次。將醃漬好的肥肉切成1立方厘米的丁。將剁碎的肉與蒜、黑胡椒粉混合攪拌均勻。先將牛肉餡用適量冷水充分混合攪拌5~6分鍾,用清水將澱粉溶解,一起加入已有配料的肉餡中,最後加入肥肉丁攪拌2~3分鍾。
3將牛小腸或豬小腸衣漂洗幹淨。按灌製香腸的要求進行灌製。將灌製好的腸放入烤爐內,爐內溫度應保持在65℃~85℃,並每隔5分鍾左右上下翻動一次,烘烤25~40分鍾後,腸衣呈半透明狀,表皮幹燥,腸衣表麵和腸頭無油脂流出時即烤好。
紅棉蝦團
“紅棉蝦團”始於漢代皇宮。
相傳漢高祖劉邦登基稱帝時,想賜皇後呂雉一件紅衣衫,要用紅色棉花紡線繡成,但當時沒有紅色棉花,劉邦便下令各地大小官員尋訪,結果找了一年多也沒找到。
後來,一位商人行商路過“紅花村”時,偶然發現一家小院裏開著一朵朵旺盛的桃形紅棉,便急忙前去探訪。原來,這些紅棉是一位尹姓老儒所栽,此人原居棉區,秦始皇“焚書坑儒”時逃到此地,他每年都要種些棉花,以解思鄉之苦,高祖即位以後,老儒種的棉花突然全部變成紅色,鄉鄰們議論紛紛,老儒本不知是禍是福,商人遂將劉邦尋找紅棉之事告訴老儒,約他一同進京獻寶。高祖終於隨心所願高興萬分,除重賞二人外,還封老儒為通儒院博士,並把紅花村封為“紅棉村”。
有一次,劉邦宴請呂後及眾嬪妃時,傳旨禦膳房以紅棉為題烹製一款菜肴,禦廚們殫精竭慮,終於研製出一盤形如紅棉桃的菜肴,取名“紅棉蝦團”,此舉得到劉邦和呂後的高度讚賞,從此,“紅棉蝦團”就成為一道宮廷名菜沿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