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學(3 / 3)

備預不虞,先哲所欽。矧應具之資糧乎?詩曰:乃裹餱糧。唯識於斯,特立一位,曰資糧位。固不可忽也。今依論摘四:

1.地隨順。上文已粗說,即得爽塏之地等。

2.戒清淨。戒如筏,舍筏何渡。

3.遠離欲。欲如係,離係乃行。

4.應決定三見。

(1)出離見。人天六道,善惡諸業,皆為有漏,決不染不著。

(2)菩提見。即覺也。行人當淨佛國土,成就眾生,難行能行,決不推諉。

(3)空見。一切法因緣而生。

二、正修止觀之助行。

借錯攻玉,尚詠他山,履此勝行,寧忘助伴。緣苟有愆,過患立顯。廢半途,返歸車者,悉由此也。先聖憫之,爰開六法:

1.睡眠適度。是睡眠者,本係過患,身不堪能,乃暫休息。行者應作如是思維,務於自所緣,自思擇,審度如理,即在睡中,亦不忘失。睡眠時間,亦須適合,總以回複疲勞為度。過短過長,皆為過患。睡眠方式,以吉祥睡法為是。蓋此式諸聖所由,能除惡夢,及貪著睡眠等諸過患也。

2.食知量。萬病多從食有,詎知食即是病。行者食時,當作疾病想、防護想、不自在想、報恩想、藥想,如量而止。

3.密護根門。色、聲、香、味、觸等,本自虛寂,當體即空。如空無染,仁者自鬧。苟不取相於外,雲何能動於中,內外翕然,天君寂然,漏泄遠矣。

4.正知而住。義所當為,力所能為,如理而為,不躁不諉,為而不為,無間無遺,一派圓成,法爾如是。曰:正知而住。

5.發露懺悔。日新又新,德基於悔。諱惡自封,善無由遷。諱惡豈君子,遷善非小人。欲完大事於將來,寧潛過患於今日,過而不潛,悔德尚矣。

6.懇禱加持。易尚感通,爰立懇禱。懇禱曰感,加持曰通。感而遂通,物且雲然。君子勝行,寧忽乎此?密乘之所以重禮拜,而諸宗之所以有祈禱矣。斯法也,大人猶馭,矧彼初機。

如是六法,行人朝斯夕斯,借助於彼,所作必辦。

三、正修斷除沉掉方法。

曰止,曰觀,從本以來,人人具足,個個圓成,亦非他得,不從師授,且非修有。若修而有,小乘法,外道法,邪法也。詎正法,無為法,無上大法邪?良以沉掉二障,趨役行人,不馳則昏,遂昧本來,若無沉掉,當下即通,不求已得。及通也,得也,沉掉亦是本來,一切何非大用。若然,行人未通未得者,固不得言無修也。修者何修?去沉掉耳。此開六法,果當人直下,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盡,能所俱泯,則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於焉千法皆贅,一法也無,況雲六邪?檢之勉之。

1.掉舉時應修止。

2.昏沉時應修觀。

3.修止修觀,於沉掉仍不能去,應起經行,或諷誦、持念、懺悔,總以遠離為是。

4.掉多者,應多觀五欲過患。

5.沉多者,應多思維定有功德。

6.沉掉俱無者,應修行舍,稍緩功用,看止是何法?觀是何行?能觀所觀,為自為他?自然頭頭上顯,物物上明也。

如是等法,當人倘一覷覷破,曰止,曰觀,曰戒定慧,曰三藏十二,勝劣一切等說,都成話柄也。詎不毅然大丈夫哉!苟自縛而求解,無病而長呻,三世諸佛,將奈爾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