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在前麵(1 / 1)

當時的老師、宿儒和大人們都說,在前清要考功名,非熟讀此書——《孟子》不可。當然四書都要讀熟,不過,無論考不考功名,文章要做得好,便要熟讀《孟子》。什麼“唐宋八大家”的文章,韓愈啊!柳宗元啊!蘇東坡啊!他們都是從《孟子》的文章裏鑽出來,才有那樣偉大的成就。當然喔!什麼莎士比亞啊!培根啊!叔本華啊!與孟子並不相幹(一笑)。因為那個時候的大人先生們,嘴裏或筆下引用的名言,大多是這些傳統文化中大儒名人的話。若是現在如此引用,便成落伍。隻有引用莎士比亞他們,才算時髦。我認為,這種現象不是代溝的關係,隻能說是古今中外、新舊文化溝通時期的銜接現象而已。

後來我們進了洋學堂——就是現代化的學校,正碰上“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推翻舊文化,幾乎是舉國若狂,大家跟著鬧了一段短時期,對於傳統文化的舊文學,一再吵著要廢除。慢慢地,我們這些基本上從舊式教育出身的,對這些書本,也漸漸地淡漠起來。

不過,凡事若是從童子功開始學的,始終很難忘情的,盡管時代不同,在思想觀念的領域裏,它的確占了很牢固、很重要的席位。可是後來的新教育、新課本,由初中、高中到大學,一直到現在,我發現仍然沒有完全離開過舊文化。尤其是《孟子》,幾乎每一級學校裏的國文課本,都要選上幾段重要的文章。青年人盡管不重視,但對孟子的文章還是讀過,反感歸反感,讀還是要讀。也正因為如此,才能保持曆史文化於不墮。現在麵對這麼多的先生們,由我來講《孟子》,實在有點戰戰兢兢,不大好意思,這真叫作“班門弄斧”,當著內行耍外行,自耍活寶。

當時的老師、宿儒和大人們都說,在前清要考功名,非熟讀此書——《孟子》不可。當然四書都要讀熟,不過,無論考不考功名,文章要做得好,便要熟讀《孟子》。什麼“唐宋八大家”的文章,韓愈啊!柳宗元啊!蘇東坡啊!他們都是從《孟子》的文章裏鑽出來,才有那樣偉大的成就。當然喔!什麼莎士比亞啊!培根啊!叔本華啊!與孟子並不相幹(一笑)。因為那個時候的大人先生們,嘴裏或筆下引用的名言,大多是這些傳統文化中大儒名人的話。若是現在如此引用,便成落伍。隻有引用莎士比亞他們,才算時髦。我認為,這種現象不是代溝的關係,隻能說是古今中外、新舊文化溝通時期的銜接現象而已。

後來我們進了洋學堂——就是現代化的學校,正碰上“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推翻舊文化,幾乎是舉國若狂,大家跟著鬧了一段短時期,對於傳統文化的舊文學,一再吵著要廢除。慢慢地,我們這些基本上從舊式教育出身的,對這些書本,也漸漸地淡漠起來。

不過,凡事若是從童子功開始學的,始終很難忘情的,盡管時代不同,在思想觀念的領域裏,它的確占了很牢固、很重要的席位。可是後來的新教育、新課本,由初中、高中到大學,一直到現在,我發現仍然沒有完全離開過舊文化。尤其是《孟子》,幾乎每一級學校裏的國文課本,都要選上幾段重要的文章。青年人盡管不重視,但對孟子的文章還是讀過,反感歸反感,讀還是要讀。也正因為如此,才能保持曆史文化於不墮。現在麵對這麼多的先生們,由我來講《孟子》,實在有點戰戰兢兢,不大好意思,這真叫作“班門弄斧”,當著內行耍外行,自耍活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