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學說中的人性善惡觀(1 / 1)


十七、人性與人欲


儒家學說中的人性善惡觀

什麼是人性?原始的人性,究竟是善的,或是惡的?人欲是否就是罪惡?這都是中西哲學上的大問題,也是人類思想史上幾千年的懸案。

中國哲學史上關於人性善惡的爭論,已經二千餘年,初由孟子特別提出的“性善”說,連帶批判告子論“性無善惡”的觀念,稍後又有荀子的“性惡”說,與性善的觀念恰恰相反,於是便成為思想界爭辯的論據。再後,由於佛學的傳入中國,談心說性,便成為哲學辯論的中心。宋、明的儒者——理學家們,內在接受佛家、道家的思想,於是人性的善惡問題,也就成為理學論據的要義。大體說來,理學家們,大多都是秉承孟子的性善說,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人之所以為惡,都是後天的習性所養成;後天的習性和人欲又有密切的關係,因此要反省克念,去盡人欲,使天理流行,才能恢複人性本來善良的麵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