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學的原始人性本淨論
中國文化思想中“天性”和“人欲”的問題,在傳統的微茫混淆中,曆經秦、漢、魏、晉到了隋、唐之際,因有大乘佛學思想的加入,便廓然大放光明,截然確立形而上(先天)的“性理”本元,與形而下(後天)的“人欲”界限,建立一個理論完整、體係井然的思想。但我在這裏所說的大乘佛學也便籠統地包括了禪、密、天台、華嚴、唯識、三論、成實宗等的宗綱。但取其要義,變更它的名相而言,並非概約大乘佛學的整體思想。
大乘佛學思想認為原始的人性,本來便是光明清靜,含容萬象萬類,極其圓滿,而與宇宙萬有共同一體。當它在光明清靜的元始之初,既非有善,亦非有惡,所謂善惡,都是人為後天的觀點,不足以言先天的元始“本性”。如果勉強以善惡來論,應該稱之為“至善”的,或“純淨”的,方差可比擬。但極其圓滿的光明清淨的本然之性,由於明極而忽然緣起無明陰影,由此動則易亂,於是便生起天地宇宙與人類萬象了。從此由於無明的汙染人性,愈動愈亂,愈亂愈動,因而迷失它本來的清淨圓明,堅固地執著“我執”與“愛欲”,於是便形成分為段落的死生生死,而構成人世間永無休止的分段生命現象。基於此,所有大小乘佛學的基本精神,都是要求“人性”的自覺,破除由執為小我的後天“我執”,而返還到先天無餘大我的自性清淨。努力修正由“我執”、“愛欲”所起的種種錯誤心理和行為,滌除由惑亂心理所構成人世間的煩惱苦果。
佛學所有的經論即由此基點出發,因此它薄視物質形器世間的所有,發出眾生同體之慈以及無任何條件之悲心,呼召眾生超越形質,返還形而上的光明清淨,歸到非善無惡的圓滿自性之境界。例如著名而普遍流傳的《法華經》、《楞嚴經》、《楞伽經》等,均以此為中心。又如《大涅槃經》以“常”(永恒)、“樂”、“我”(無小我的自性本元)、“淨”等四象說明自性的圓明清淨。而唯識法相的經典,則以剖析為“愛欲”所汙染的心、意、識的陰暗麵,指證出元始光明真淨的本來。至於《華嚴經》卻以宇宙萬象本為一體,融會形而上道與形而下的物質世間,指證自性的體用互通,而達於光明清淨的圓極。《般若經》等,便是直指智慧的自覺,而超證於形而上道的捷徑。而禪宗心法的證悟,也就是證此一事,悟此一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