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另一書上所看到的是,他在似夢非夢中聽了那個老先生的話後,這一驚,汗出如雨,濕透重衾,從此病就好了。所謂“濕透重衾”,就是說出汗太多,濕透了被褥。但是這位夢中指點他的高人,卻不肯留名,羅近溪再三問他,他隻說是泰山丈人而已。因此這也成為同時代的學者攻擊他的借口。因為在那個時代,這一類什麼丈人、什麼先生等稱呼,不是道家仙家的代號,便是在家學佛者的別稱。羅近溪的一生,接近佛道兩家的奇人異士很多,這些都可作為忌妒他、攻訐他是偽學的證據。千古學者們的猜忌、相輕相攻,有時比起一般沒知識的人們因利害而互相攻擊的,還要可怕。看通看穿了的人,隻有及早拔足抽手,以免落進漩渦而不能自拔。
我們引用羅近溪的例子,可以看出他的修行,弄得心身皆病。一般人的許多病痛,都與心理作用有密切的關係,要講究養生的人必須了解這一點。這裏舉出羅近溪學案的目的,是希望不要把孟子“不動心”這一句話,再像羅近溪一樣,弄錯了方向。
再說,即如佛道兩家講修養功夫的人,也是一樣需要注意。一般人所標榜“無念”的觀念,大多都是根據《六祖壇經》上斷章取義而來,以訛傳訛,誤己誤人。其實,六祖對自己所謂“無念”一詞,做過更深一層的解釋,所謂“無者,無妄想;念者,念真如”,並不是說要做到如木頭石塊一樣的什麼心都不動。
還有更好的例子,在《六祖壇經》上記載一則公案。當時,北方有一位臥輪禪師,專門注重對境無心的不動心修持,當然他也有相當功力心得了。所以他作了一首偈子說:
臥輪有伎倆 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 菩提日日長
這首偈子,由北方傳到了曹溪南華寺。六祖聽到了,深怕一般學人弄錯了方向,他不能不開口了,因此就說,我也有一首偈子:
慧能沒伎倆 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 菩提恁麼長
在六祖這首偈語裏,很明白地告訴大家,對境可以生心,但必須在紛雜的思慮中始終不離無思無慮的奧妙,那就不妨礙道業了。至於透過千思萬慮,如何去認識無思無慮的道體,則是慧悟的關鍵所在了。
所以自六祖以下的唐宋禪師們,很多都強調處在流俗鄙事之間,日用應酬、鴉鳴鵲噪,無一而非道場,並非如木石一般的“不動心”,才算是修道。
我在另一書上所看到的是,他在似夢非夢中聽了那個老先生的話後,這一驚,汗出如雨,濕透重衾,從此病就好了。所謂“濕透重衾”,就是說出汗太多,濕透了被褥。但是這位夢中指點他的高人,卻不肯留名,羅近溪再三問他,他隻說是泰山丈人而已。因此這也成為同時代的學者攻擊他的借口。因為在那個時代,這一類什麼丈人、什麼先生等稱呼,不是道家仙家的代號,便是在家學佛者的別稱。羅近溪的一生,接近佛道兩家的奇人異士很多,這些都可作為忌妒他、攻訐他是偽學的證據。千古學者們的猜忌、相輕相攻,有時比起一般沒知識的人們因利害而互相攻擊的,還要可怕。看通看穿了的人,隻有及早拔足抽手,以免落進漩渦而不能自拔。
我們引用羅近溪的例子,可以看出他的修行,弄得心身皆病。一般人的許多病痛,都與心理作用有密切的關係,要講究養生的人必須了解這一點。這裏舉出羅近溪學案的目的,是希望不要把孟子“不動心”這一句話,再像羅近溪一樣,弄錯了方向。
再說,即如佛道兩家講修養功夫的人,也是一樣需要注意。一般人所標榜“無念”的觀念,大多都是根據《六祖壇經》上斷章取義而來,以訛傳訛,誤己誤人。其實,六祖對自己所謂“無念”一詞,做過更深一層的解釋,所謂“無者,無妄想;念者,念真如”,並不是說要做到如木頭石塊一樣的什麼心都不動。
還有更好的例子,在《六祖壇經》上記載一則公案。當時,北方有一位臥輪禪師,專門注重對境無心的不動心修持,當然他也有相當功力心得了。所以他作了一首偈子說:
臥輪有伎倆 能斷百思想
對境心不起 菩提日日長
這首偈子,由北方傳到了曹溪南華寺。六祖聽到了,深怕一般學人弄錯了方向,他不能不開口了,因此就說,我也有一首偈子:
慧能沒伎倆 不斷百思想
對境心數起 菩提恁麼長
在六祖這首偈語裏,很明白地告訴大家,對境可以生心,但必須在紛雜的思慮中始終不離無思無慮的奧妙,那就不妨礙道業了。至於透過千思萬慮,如何去認識無思無慮的道體,則是慧悟的關鍵所在了。
所以自六祖以下的唐宋禪師們,很多都強調處在流俗鄙事之間,日用應酬、鴉鳴鵲噪,無一而非道場,並非如木石一般的“不動心”,才算是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