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當後秦王苻堅,統兵百萬南攻東晉的時候,晉朝舉國上下,都害怕至極。謝安不動聲色,還和侄子謝玄駕車出去郊遊野餐,玩到夜裏方才回家,處理作戰布置的命令,然後慢慢地說,差不多沒問題了。事實上,東晉所有可以作戰的部隊,隻有八萬多人。而苻堅號稱步騎兵百萬,認為投鞭足以斷流,固然也是心理戰術的誇張宣傳,但的確不是東晉的兵力可以對付的。結果苻堅反被謝玄的精銳部隊打垮了,苻堅本人還被射傷,從此一蹶不振。東晉俘虜了幾萬人,擄獲的物資很多,單是軍用交通的牛馬驢騾駝等,便有十萬頭。
大勝利的捷報到達,謝安正和客人下棋,看了報告,一聲不響,仍然慢慢地下了一子。客人忍不住相問,他則意態如常地說:小兒們在前方已破掉了苻堅,打了大勝仗了。這是何等的修養,何等的鎮定!不過,棋下完了,客人走了,他興奮得一躍而起,禁不住內心的高興,一腳跨過門坎,把腳上穿的屐齒(木拖板的前跟)也弄斷了。
在曆史的記載上,一方麵描寫謝安學問修養的鎮定風度,但另一方麵又附筆描寫他背地裏折斷屐齒的洋相。是真不動心嗎?還是強作鎮定呢?不過,無論屬於哪一種,身處其境,能如謝安的表現,也確非一般常人所能做到的。就如在桓溫那一次宴會上的談笑風生,也是拿性命做賭注啊!所以在處事上,他的確是做到了“不動心”的修養了。
此外,講帝王的“不動心”,就是堯舜禹三代的禪讓了。聖賢的“不動心”,如周公旦輔成王,所謂“恐懼流言”的史跡;孔孟“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風格;大臣如司馬光、呂蒙正等人的作為。至於一般知識分子的士君子們,便有柳下惠、管寧等,還有嶽飛、文天祥的人格,也都是“不動心”的好榜樣。在文天祥所作《正氣歌》裏的曆史人物與故事,也是孟子所提出“不動心”人物的佐證。曆史上的資料相當多,暫時就此打住。
再說相反的動心的一麵,如漢高祖功成名遂歸故鄉,自唱“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項羽自稱西楚霸王之後,願歸故鄉江東,讓人看看他的威風;以及前麵所講苻堅的大言炎炎,自稱“投鞭斷流”時的山大王作風;明末清初洪承疇、吳三桂的屈膝投降,等等。曆史上這類動心的資料,也是數不清、講不完的。
自唐宋以後,中國文化儒、釋、道三家哲學修養的中心,每個時代,幾乎都在討論不動心的問題,而且有所爭執。所以我們上麵也舉出明代做“不動心”功夫的名儒羅近溪,讓大家知道孟子以後,儒家對於“不動心”及其有關哲學所持的觀念,以及所做的功夫,同時也可由此稍稍窺見儒家“不動心”學問上的一鱗半爪。至於佛家和宋明理學家們所討論的不動心,談得太遠了,在《孟子》本題之下,我們不必多加闡述。現在我們再回到《孟子》這一本書上,平實地來討論孟子的不動心。
後來當後秦王苻堅,統兵百萬南攻東晉的時候,晉朝舉國上下,都害怕至極。謝安不動聲色,還和侄子謝玄駕車出去郊遊野餐,玩到夜裏方才回家,處理作戰布置的命令,然後慢慢地說,差不多沒問題了。事實上,東晉所有可以作戰的部隊,隻有八萬多人。而苻堅號稱步騎兵百萬,認為投鞭足以斷流,固然也是心理戰術的誇張宣傳,但的確不是東晉的兵力可以對付的。結果苻堅反被謝玄的精銳部隊打垮了,苻堅本人還被射傷,從此一蹶不振。東晉俘虜了幾萬人,擄獲的物資很多,單是軍用交通的牛馬驢騾駝等,便有十萬頭。
大勝利的捷報到達,謝安正和客人下棋,看了報告,一聲不響,仍然慢慢地下了一子。客人忍不住相問,他則意態如常地說:小兒們在前方已破掉了苻堅,打了大勝仗了。這是何等的修養,何等的鎮定!不過,棋下完了,客人走了,他興奮得一躍而起,禁不住內心的高興,一腳跨過門坎,把腳上穿的屐齒(木拖板的前跟)也弄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