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宇宙心物認識論(1 / 3)

《楞嚴經》reference_book_ids\":[731541707862468510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身心泰然。念無始來。失卻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合掌禮佛。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敕。見迦旃延毗羅胝(音支)子(1)。鹹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我雖值佛。今猶狐疑。雲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今此大眾。諸有漏者。鹹皆願聞。

佛告大王。汝身現在。今複問汝。汝此肉身。為同金剛常住不朽。為複變壞。世尊。我今此身。終從變滅。佛言大王。汝未曾滅。雲何知滅。世尊。我此無常變壞之身雖未曾滅。我觀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銷殞(音允,滅也)。殞亡不息。決知此身。當從滅盡。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齡。已從衰老。顏貌何如童子之時。世尊。我昔孩孺。膚腠(音甫皮,湊肉也)潤澤。年至長成。血氣充滿。而今頹(音推,衰也)齡。迫於衰耄(音帽,惛也)。形色枯悴。精神昏昧。發白麵皺(音絞奏,疊也)。逮將不久。如何見比充盛之時。佛言大王。汝之形容。應不頓朽。王言世尊。變化密移。我誠不覺。寒暑遷流。漸至於此。何以故。我年二十。雖號年少。顏貌已老初十歲時。三十之年。又衰二十。於今六十。又過於二。觀五十時。宛然強壯。世尊。我見密移。雖此殂(音諸,遷也)落。其間流易。且限十年。若複令我微細思惟。其變寧唯一紀(2)二紀。實為年變。豈唯年變。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遷。沉思諦觀。刹那(3)(音挪)刹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終從變滅。佛告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於滅時。汝知身中有不滅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實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大王。汝年幾時。見恒河水。王言。我生三歲。慈母攜我。謁耆婆天(4)。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雲何。王言。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乃至於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佛言。汝今自傷發白麵皺。其麵必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恒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麵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雲何於中受汝生死。而猶引彼末伽黎(5)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王聞是言。信知身後舍生趣生(6)。與諸大眾。踴躍歡喜。得未曾有。

阿難即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白佛。世尊。若此見聞。必不生滅。雲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願興慈悲。洗我塵垢。即時如來垂金色臂。輪手下指。示阿難言。汝今見我母陀羅(7)手。為正為倒。阿難言。世間眾生。以此為倒。而我不知誰正誰倒。佛告阿難。若世間人。以此為倒。即世間人。將何為正。阿難言。如來豎臂。兜羅綿手。上指於空。則名為正。佛即豎臂。告阿難言。若此顛倒。首尾相換。諸世間人。一倍瞻視。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淨法身。比類發明。如來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號性顛倒。隨汝諦觀。汝身佛身。稱顛倒者。名字何處。號為顛倒。於時阿難與諸大眾。瞪瞢(音鄧蒙,直視也)瞻佛。目睛不瞬(音舜,目轉也)。不知身心顛倒所在。

佛興慈悲。哀湣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8)。遍告同會。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9)。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雲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同及)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加倍之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來說為可憐湣者。

這時,波斯匿王起立問佛:“我以前聽迦旃延(10)、毗羅胝(11)子們說:這個物質的身體,死後就滅亡斷絕了,這樣就叫做不生不滅的涅槃(12)。我現在聽佛所講,感覺非常困惑,希望佛再說明其中道理,如何證明這個真心自性,確是不生不滅的。我想在會一般初學的人,一定也都很希望知道這個道理。”

佛說:“你現在的身體,是不是漸漸地變壞了呢?”王答:“我這個身體,現在雖然還沒有壞,將來一定要變壞的。”佛問:“你現在還沒有衰壞滅亡,何以知道將來一定會衰壞滅亡的呢?”王答:“我這個身體,現在雖然還沒有衰壞,但是當我觀察現在的情形,時時刻刻都在變遷,新陳代謝,永不停留,如火成灰,漸漸地消滅,當然將來會衰壞滅盡的。”佛問:“你現在年齡已經衰老,顏貌和兒時相較,又怎樣呢?”王答:“我在童年時期,皮膚組織細嫩光潤。後來年齡長大,血氣充滿。現在年老衰退,形容憔悴,精神昏聵,頭發白了,麵皮皺了,距離死期,恐怕不遠了,怎樣可以與壯年時代相比較呢?”佛問:“你的形體與容貌,應該不是在短時期內就衰壞的罷!”王答:“變化實在是逐漸的在暗中推移,不知不覺的隨著寒暑的交流和時間的變遷,慢慢地形成今天的狀態。當我在二十歲的時候,雖然還算少年,實際顏貌已比十歲的時候衰老了。三十歲的時候,比二十歲又衰老得多了。現在六十二歲,回憶起來,覺得五十歲的時候,也比現在強壯得多。我看這種變化,暗中在推移,不是十年,也不是一年一月一天的遷易。實在是每分每秒,刹那刹那,念念之間,不會停止地隨時變化,所以斷定將來一定會衰壞滅盡的。”佛問:“你看到變化,遷改不停,領悟到身體生命一定會衰壞滅亡。但在變滅的過程當中,你還知道有一個不滅的自性存在嗎?”王答:“我不知道有這個永不壞滅的自性存在。”佛說:“我現在指示你這個不生不滅的自性。讓我問你,你在幾歲開始見過恒河的水?”王答:“我在三歲的時候,跟著母親去祭天(13),經過恒河,那個時候就知道是恒河,看見了河裏的水。”佛問:“你剛才說,你的年齡隨著歲月在變遷衰壞,你在三歲的時候,看見恒河,到十三歲的時候,再看見恒河,它的水又怎樣了呢?”王答:“河水還同我三歲的時候一樣,現在已經六十二歲,河水還是沒有變樣。”佛問:“你現在自悲老大,發白麵皺,形貌身體,比童年的時候衰老,等於換過了一個人身。但是你觀看河水的見精自性,和從前童年時代觀看河水的見精自性相較,是否變動衰老了呢?”王答:“這個見精自性,並未變動。”佛說:“你的身體麵貌雖然衰壞,但這個能見的見精自性,並未衰壞。會變遷,有生滅的,當然會變壞,那個不變壞的,自然不生滅、不變遷、也沒有生死了。你何以引用一般斷滅的觀念,認為此身死後便一切完全消滅了呢?”

阿難跟著就問:“如果說:這個見聞的自性,一定是不生不滅的,何以您說我們遺失了真心自性,顛倒行事呢?”於是佛就把手垂下來,問阿難說:“現在我的手,是正的還是倒的?”阿難答:“依照一般世間習慣,都認為這樣下垂的手,是倒的。而我實在不知道哪樣是正,哪樣是倒。”佛問:“世間一般習慣,以為這樣是倒的,究竟哪樣是正的呢?”阿難答:“您的手若是指向上空,就是正的了。”佛說:“同樣的手,上下頭尾一掉換,世間一般習慣,就發生不同的觀念。你與我的身體,也同這種情形一樣。佛的身體,叫做正遍知之身。你們未成道之身,就叫做顛倒自性。依你仔細的觀察,你與我的身體,所謂正倒不同原因在哪裏?”阿難與大眾,聽了佛的問話,大家都茫然,不知所答。

心物一元的自性本體之說明

佛說:“我常說:‘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物理世間的各種現象,與精神世界的各種作用,所發生心理生理的事實,都是真心自性本體所顯現出來的。你的物質的身體生理與精神的心理現象,也都是心性自體功能所顯現的東西。自性本體的真心實相,靈妙光明而清虛,是萬有的根元。何以你們遺失了圓滿的、靈妙的真心,舍棄了寶貴的、光明的自性,在靈明妙悟中,自取迷昧。迷昧中唯一所感覺的境象,是空空洞洞的。空洞暗昧是物理現象界的最初本位。由此空沿暗昧形成物質和生理的本能,於是生理的本能活動與情緒妄想相混雜,形成心理狀態,而顯出精神的作用。精神作用與意識妄想,又產生生理活動的情狀。精神作用與生理本能,聚在一身內活動而使生命存在,因此互相發生作用,奔流向外,成為世間各種業力。在休息靜止的時候,所剩餘的,隻有昏昏擾擾、空空洞洞的感覺。一般人就認為這種空洞昏擾的情形,就是自己心性的根本現象。‘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既然迷惑這種現象,認為是自己的心性,就堅決誤認心性自體是存在於生理色身之內。殊不知身心內外,以及山河大地,乃至無邊無際的虛空,都是這萬有本源靈妙光明的真心自性本體功能所產生的東西。隻是一般人見不到這個事理的實際,認為自己一身是我,困於這個小天地之中。譬如要見海的全貌,卻拋棄了海洋不肯信任,隻去看大海中所起的一點浮漚,認為已經看到了無邊的大海。所以我說,你們都是愚昧當中的迷人。畫地為牢,自甘舍大而取小,迷心認物,不能遊心於方之外者。例如我的手,上下交互掉換,你就不知道哪樣是正的,哪樣是倒的,實在太可憐憫了!”(其實上指下指都是手,由於世間的觀念認識,確定它的狀態有所差異,而有正和倒的不同。心、佛、眾生,性相平等,人人具足,個個現成。不是心,不是佛,也不是物,隻在目前人不識。)

阿難承佛悲救深誨。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雖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現說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徒獲此心。未敢認為本元心地。願佛哀湣。宣示圓音(14)。拔我疑根。歸無上道。佛告阿難。汝等尚以緣心(15)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複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標指為明月故。豈唯亡指。亦複不識明之與暗。何以故。即以指體。為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故。汝亦如是。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則無所去。雲何離聲。無分別性。斯則豈唯聲分別心。分別我容。離諸色相。無分別性。如是乃至分別都無。非色非空。拘舍離(16)等。昧為冥諦。離諸法緣。無分別性。則汝心性。各有所還。雲何為主。

阿難言。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則如來說。妙明元心。雲何無還。惟垂哀憫。為我宣說。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17)。非是月影。汝應諦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升天。則有明耀。中夜黑月。雲霧晦暝。則複昏暗。戶牖之隙。則複見通。牆宇之間。則複觀壅。分別之處。則複見緣。頑虛之中。遍是空性。昏(音勃,塵起貌)之象。則紆(音迂,縈繞也)鬱。澄霽(音呈濟,晴明也)斂氛(音分,斂氛氣淨也)。又觀清淨。阿難。汝鹹看此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雲何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牆宇。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鬱還塵。清明還霽。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汝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何以故。若還於明。則不明時。無複見暗。雖明暗等。種種差別。見無差別。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則知汝心。本妙明淨。汝自迷悶。喪本受輪。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來。名可憐憫。

阿難聽了上麵的解說,就向佛說:“我聽了佛的指示,雖然解悟到心地靈妙光明的真心自性本體,本來是圓滿而且常住不變的。但是,我用以解悟佛所說的心性道理的心,仍然是這個攀緣不停的現在思想之心。我不敢認為這個心,就是本元的真心自性。還希望切實指示,拔除我的疑根,使我還歸自性,見到無上的正道。”佛說:“你們如果以妄想攀緣的心聽法,那所了解的真理,仍然是一種思想妄心,並未真實證到實際的自性。如人用手,指示月亮給人看,那要看月亮的人,應該從所指的方向去看到月亮。假若隻看著這個指頭當作月亮,這個看的人,豈但迷失月亮的真相,同時亦失去了這個所指的指頭的作用。既不能認識月亮也錯認了指頭,更加失掉光明與黑暗的辨別能力。如果以現在你在聽話的、用以分別理解我說道理的妄心現狀,認為就是自己的真心。那麼,這個心的自性,應該離開聲音的分別作用以外,自己還有一個能分別獨立存在的性能。譬如有客,寄住旅舍,暫時停留,就會離開,他是不會常住的。若是主人,自然不會離去。自性真心,也同這個道理一樣。如果你的自性本體,本來不會變動,何以離了聲音以外,你就找不到能夠聽聲音、能夠分別的自性本體呢?不但聽聲音的是這樣,你這個能看見我的容貌的分別色相作用,離開色相影像,也沒有一個能看、能分別的自性本體獨立存在。由此你切實觀察反省這個意識分別的妄心,既無能分別的東西,也無形狀。說它是絕對的空,可是絕對的空,根本就是沒有,但是事實上又確實能夠發生作用,所以拘舍離(古印度十大外道師之一,譯義為牛舍,氏族姓也)等人,認為八萬劫以前的宇宙本體的現象,是渺冥不可知的,於是就建立一個抽象的冥諦觀念,說它是宇宙萬有的本元。你假若認為知覺分別的作用,是外界現象的反應,才產生意識思想,那麼,離開外緣與意識,自己真心就不存在了。那你現在心性所生的各種作用,都可以歸納返還到最初的來處和動機所在。那麼,你自性的主宰又是什麼呢?又在哪裏呢?”

阿難問:“如果說:人們心性所生的各種作用,都可以把它歸還到最初的來處和動機所在,何以您說靈妙光明的心性本元,沒有可以歸還的本位呢?”佛說:“例如你現在能看見我的這個作用,是由於能見的精明本元而來。這種能見的功能,雖然不是靈妙精明的真心自性,猶如第二個月亮所放射的光明,是假有的作用,並不是來自真月的光影。你要我現在指出你的心地自性無可歸還的實相,可以用這個講堂來做譬喻。這個講堂因為有洞開的窗戶,所以日出東方,陽光明耀,就可以看見光明(光明的來源)。夜是沒有光明的,夜裏的現象是黑暗,所以就看見黑暗(黑暗的來源)。門戶與孔穴之間當然有空隙,所以就看見內外通達的空間(通達的來源)。因為牆壁與實物的阻擋,所以就看見障礙(障礙的來源)。能夠觀察環境的,是思想分別的作用,所以能夠明白各種現象(分別觀察的來源)。渺茫虛無的是虛空(空間的來源)。塵霧消散,視線又為之清明(晴朗的來源)。你所看到目前的現象,所有各種變化,大體歸納起來,不出這幾類。我現在使它各歸本位。光明歸還於陽光,因為沒有陽光,自然沒有光明,所以光明來自陽光。黑暗歸還於夜色。通達歸還於門戶。障礙歸還於牆壁。觀察歸還於意識思想。空間歸還於虛空。昏暗歸還於塵霧。清明歸還於晴朗。眼前宇宙各種現象,一切所有,不出這八種範圍。你的能知能見這八種現象的自性本能,試問:應當歸還給誰?假若認為應該屬於光明,那麼,沒有光明的時候,黑暗到來,何以又可以看見黑暗呢?其他各種現象,依此類推,能見的自性本能,不屬於任何一種現象。因此,你要了解,明暗等種種現象,各有不同的差別。但是這個能知能見的自性本能,並不跟著一切差別的現象而有所改變。‘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一切現象,自然都可以歸還其所以然的本位,那當然不是屬於你自性的功能。而這個能見能知的本元,卻無可歸還之處。既然沒有可以歸還之處,不是你的自性又是什麼呢?所以說:隻要你不隨現象的生滅變化,生起意識的差別作用,你自己的心性自體,就可以恢複到本來靈妙光明清淨的本元了。但是你自己執迷不悟,喪失了心性自體的本元,在生死大海中,浮沉不已,自受淪溺,不知反照自拔,所以我說你們是最可憐憫的。”(以上是有名的八還辨見的論辯)

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雲何得知是我真性。佛告阿難。吾今問汝。今汝未得無漏清淨。承佛神力。見於初禪(18)。得無障礙。而阿那律(19)。見娑婆界(20)。如觀掌中庵摩羅果(21)。諸菩薩等。見百千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矚。眾生洞視。不過分寸。阿難。且吾與汝。觀四天王所住宮殿(22)。中間遍覽水陸空行。雖有昏明。種種形像。無非前塵。分別留礙。汝應於此。分別自他。今吾將汝。擇於見中。誰是我體。誰為物象。阿難。極汝見源。從日月宮(23)。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諦觀。雖種種光。亦物非汝。漸漸更觀。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鹹物非汝。阿難。是諸近遠諸有物性。雖複差殊。同汝見精。清淨所矚。則諸物類。自有差別。見性無殊。此精妙明。誠汝見性。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見吾之見。若同見者。名為見吾。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雲何非汝。又則汝今見物之時。汝既見物。物亦見汝。體性紛雜。則汝與我。並諸世間。不成安立。阿難。若汝見時。是汝非我。見性周遍。非汝而誰。雲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