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道教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神仙方士(3 / 3)

總之,道家的神仙方士之術,到漢武帝之世而昌盛,開啟後來東漢、魏、晉道家神仙方術思想的基礎。再變而有北魏正式道教的形成。但相對的,所有荒謬不經、牽強附會的道術,也因漢武帝時代而發達。以後聲勢雖然稍歇,卻並未全衰,因此以滑稽諷諫見長,調和武帝之間的東方朔,也被後世冠以神仙化身的道號。汲黯曾批評武帝是“內多欲而外施仁義”,確為一針見血之言。以此求仙成道,無異緣木求魚,這不但是他的大病,也是漢代政治上因迷信於神秘之術所導致後果不堪收拾的大缺點。一般中國人傳統風俗的祠奉灶神,就是道家天神信仰的遺規,民間每年歲闌,臘月廿三夜送灶神上天的習慣,早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更經漢武帝的提倡,便一直流傳至今,現代人多半已不知其所從由來了。其餘如巫蠱邪術,漢初也已盛行。至如道家的《枕中鴻寶》,與有名的《淮南子》等書,也是武帝時代應運而出的著作。

四、東漢重視圖讖開啟道教的先聲

東漢複國的初期,因光武與他的一班文臣武將,大半出身民間,所以一切作風,都崇尚樸實。而其政治方針,依然因循西漢的“內用黃老,外示儒術”,並未大加變動。故東漢以下的風氣,雖然不似西漢一般,大鬧其道家的神仙方士之事,但其思想範圍,仍然不脫西漢儒、道兩家的窠臼。由於光武相信圖讖,所以影響後來陰陽術數之學與讖緯預言之說大加流行。故東漢以後,學術思想的演變,約由兩個不同的方向會歸於道教:

(一)由於推崇象數的學者,祖述孔子傳易於商瞿的傳統,附會五行、八卦、天幹、地支等陰陽家學說,而形成為術數的巨流,如焦贛、京房、費長房等人的象數易學,夾輔圖讖而普遍流行。再變遂有漢末的卦氣、變通、升降、爻辰、納甲等學互相摻雜。不久,又與佛教傳來的印度天象學融會,於天幹、地支、二十八宿星象的觀念上,又倍增神人神獸等名稱,而使天人之間,彌漫一片神秘的氣氛,成為東漢以後道教學術胎變的依據。

(二)由上古“祝由”巫術、咒語的流行,配合原始象形文字,及會意文字等的“圖騰”觀念,以與印度婆羅門教、瑜伽教派等流傳的咒語、法術共同交流,就變為精煉精神作用,可以影響事物的符籙。以齋醮告天為祈禱天神的儀式;以披發仗劍,畫符念咒為神通的妙用,從此深入民間,更由民間反映到上流社會,遂使漢末自桓帝、靈帝以後,朝野上下,籠罩著一片神秘的色彩。因此采納自古以來中國文化的幕後人物,如“隱士”與“神仙”之流為中心,加上難以解釋之精神作用的符咒,比附於讖緯、“圖騰”等學術,即成為漢末、魏、晉以後的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