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生靈:百姓、人民。塗炭:爛泥和炭火,比喻困苦的境地。形容百姓處於極端困苦的境地。

十六國時期,前秦在苻堅的統治下,加強了中央集權。他注意農業生產,增加了財政收入,逐步統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區,並奪取了東晉的一小部分土地。但是,由於連年用兵,百姓負擔沉重,加深了境內的階級矛盾。特別是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苻堅征調90萬大軍攻伐東晉,結果在淝水大敗。國家元氣嚴重受損,各族首領乘機反秦自立。

兩年後,前秦受到後燕和後秦的攻伐,都城長安被困。苻堅被迫退到五將山,不久又被後秦王姚萇的軍隊活捉,囚禁在一個寺廟裏。

妙萇威逼苻堅交出玉璽,苻堅不僅堅決拒絕,而且痛罵姚萇。於是姚萇下令處死了苻堅。

前秦的幽州刺史王永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即派人通知苻堅的兒子苻丕,並擁立他即皇帝位。第二年,苻丕大封群臣,王永被加封為左丞相。

王永就任後,寫了一篇檄文(一種用於曉諭、征召、聲討等的文書),號召前秦在各地的武裝力量聯合起來,討伐後秦的首領姚萇和後燕的首領慕容垂。檄文中寫道:

“先帝不幸在賊人控製的地方被害,京師長安成為敵人的巢穴,國家凋敗,百姓生活在泥沼、炭火之中,痛苦不堪。各地文武官員見到本檄文後,要馬上派兵馬前來會師,準備作戰。”

盡管如此,但由於後秦兵力強大,王永指揮的各地兵馬實力不強,終於失敗。公元394年,前秦被後秦攻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