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愚公:人名。愚公移去大山。形容一種下定決心,頑強堅持,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精神。
傳說在冀州和河陽交界的地方有兩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這兩座大山方圓有七百裏寬,山高坡陡,道路非常的難走。在北山住著一位老者,名叫愚公,年紀已經有九十歲左右了。他每次出門到豫州和漢水去時,就必須要繞過這兩座大山才走得出去,感覺很不方便。
有一天,愚公將自己家裏的人全部召集起來開會,他告訴自己的這些兒孫們:“我打算用我和你們一輩子的精力去幹一件大事,就是把這太行山和王屋山給搬掉,修一條直達豫州和漢水的大道。你們認為可以嗎?”大家紛紛表示同意,因為所有的人都認為這兩座山在這裏實在太妨礙人們進出了。這時愚公的妻子提出了一個問題:“以我們的力量連一座小山都不一定能搬走,何況這兩座大山。再說,我們準備將這兩座大山挖下來的泥土和石塊放到哪裏去呢?”大夥兒都說:“這好辦,就將這些泥土和石塊丟到東方渤海邊上以及北邊最遠的地方去就行了。”
大夥兒說幹就幹。第二天一大早,愚公就帶著自己家裏的大大小小的勞動力去挖大山去了。他們用鋤頭挖,用錘子砸,用鐵釺鑿,用手抬,用肩扛,用畚箕裝,將挖下來的泥土和石塊運到了渤海去丟,大家在山上幹得熱火朝天。家裏的一些老弱婦女們就負責給他們做飯菜。愚公帶著兒孫們在山上一挖就挖了好幾天,就這麼日夜不停地幹著。很快,這件事就被傳開了。聽說了這件事的人都對愚公一家的這種決心和幹勁非常佩服。還有一些身強力壯的小夥子主動提出來要跟著愚公他們一起幹。於是這支挖山的隊伍就越來越壯大了,甚至小孩子們也來參加了。這些人每天都這麼忘我地勞動著,隻有每次季節交替的時候才回家一趟。
這時,在河曲有一個自稱是個很聰明的人,人人都叫他智叟。他聽說了愚公他們準備將太行、王屋山挖走的消息後,認為這些人真是愚昧得很。於是就專門跑到愚公他們挖山的地方來勸阻愚公。他告訴愚公說:“你這樣做是很不理智的。就憑你自己晚年的一點點精力,連大山的一根毫毛都動不了,怎麼可能將這麼高大的高山給移去呢?你太自不量力了。”
愚公聽了這位智叟的話之後,認真地回答他說:“人人都說你很聰明,可是我看你這個人就是太頑固了,簡直頑固到連這個小孩子和他的媽媽都不如。你要知道,即使是我死了,我還有兒子,就算將來我的兒子也死了,我還有孫子啊!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生孫子,就這樣一直下去。這山再高再大,它也是有窮盡的時候,而我的兒子的兒子是沒有窮盡的,所以你怎麼可以說我沒有辦法將這兩座高山移走呢?”智叟聽了愚公的這番回答之後,知道自己和愚公的想法是不可能相同的,於是隻好離開了。愚公沒有受到任何影響,仍然帶著兒孫們繼續在那裏挖山。
當地的一些山神見愚公一家人還這麼不停地挖著大山,便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愚公這種不服輸不怕困難的精神所感動,於是命令兩個大力神將太行和王屋兩座大山給搬走了。這樣,愚公他們終於能夠看見平坦的大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