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鷸:一種體色暗淡,嘴細長的候鳥。常在淺水邊或水田中吃小魚、貝類、昆蟲等。蚌:軟體動物,有兩個橢圓形介殼,可以開閉。生活在淡水中,種類很多,有的殼內能產珍珠。比喻雙方相持不下,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得到利益。
戰國後期,幾經征伐,最後剩下了七大諸侯國。這七大諸侯國各有所長,互不相讓,國與國之間常常爆發戰爭,其中趙國和燕國就經常打個不停。老百姓們都被這些打不完的仗給害得不輕,都很痛恨戰爭,希望能過上沒有戰爭的太平日子。
有一年,趙國的國君趙惠王又準備舉兵去攻打燕國。有一個名叫蘇代的人聽說了這個消息後,為了不讓戰爭再度爆發,決心說服趙王不要再打了,於是就趕在趙惠王出兵之前來到了趙國,並立刻去王宮拜見趙王。
趙惠王在自己的宮殿裏召見了蘇代,問他來拜見自己有什麼事情要說。蘇代沒有馬上回答趙惠王的問題,而是說自己在來趙國的途中遇見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希望能先講給趙惠王聽一聽。趙惠王一聽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就問到底是什麼事,讓蘇代快點給自己講一講。於是蘇代就說:“我在趕往趙國的路上,路過一條小河,看見河邊有一個河蚌正張開自己的蚌殼曬太陽。誰知這個時候,天上飛來了一隻鷸。這隻鷸看見河蚌的蚌殼正張得大大的,於是就猛地一下子衝下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見鷸想要啄自己的肉,就將蚌殼迅速地合了起來,將那隻鷸的嘴給夾住了。這隻鷸無論如何都沒有辦法將自己的嘴從河蚌的殼裏拔出來。這隻鷸威脅河蚌說:‘你如果不把殼打開的話,那就等著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也不下雨,要不了兩天,這裏就會有一隻河蚌被幹死了。’那隻河蚌也毫不示弱地回答說:‘我就是要這樣夾著你不放。你今天拔不出嘴來,明天拔不出嘴來,要不了兩天,這裏就有一隻被餓死的鷸鳥了。’就這樣,河蚌與鷸鳥都不願意先放開對方,於是就這麼僵持著。有一個打漁回來的漁夫看見河邊有一個肥大的河蚌和一隻大鷸鳥正糾纏在一起,誰也沒有辦法動一動,不由得高興起來,走上前去,一手一個,將這河蚌和鷸鳥很輕鬆地抓在了手裏。”
講完這個故事之後,蘇代看著趙惠王說:“我聽說大王正準備興兵去攻打燕國,這就讓我想起這個河蚌與鷸鳥的事了。現在大王去打燕國,就好像這隻河蚌和鷸鳥打起來了一樣,除了使你們各自削弱了自己的實力之外,還會讓另一個敵人——強大的秦國獲得利益。到那時大王後悔就來不及了。”
趙惠王聽了蘇代的分析之後,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不再提攻打燕國的事情,而是積極地發展自己的實力,為將來與秦國的戰爭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