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親母親將亭子間上鎖的日子裏,大弟便會直接向他們索取鑰匙。他向他們索取鑰匙的神態,就像他本是這房間原有的主人,而他們僅不過是房客而已。他無意中竟做了房主,自然得猶如天意。他很不高興地向父親與母親索取鑰匙,父親與母親不免是誠惶誠恐,深為耽誤了兒子辦事而惴惴不安。他們惴惴不安,如同犯了過失似的將鑰匙交出去,而到了下一次,他們卻依然要鎖門。他們一邊帶上房門,一邊惴惴地想到,上一回兒子來討鑰匙僅是出於偶然,難得的事情。他們像兩個孩子一樣逃避現實,充滿幻想,卻又一無抗拒命運的實力,隻是束手待命。他們內心裏對這一個孩子生起了畏懼,由畏懼而逐漸轉為憎恨。他們憎恨著他們親生的兒子,街上走著的任何一個與他們漠不相關的男孩都比他們自己的孩子令他們覺著可愛可親。他們悔悔的,卻不知要悔些什麼。他們恨恨的,卻不敢知道他們恨些什麼。於是,他們既不敢悔又不敢恨,他們因不敢悔又不敢恨而十分的緊張。他們看見兒子便覺緊張,聽見兒子的腳步便覺緊張,他們幾乎完全地被他們所親生的兒子壓倒了。而他們幾乎完全被壓倒地,苟延殘喘地,負隅頑抗地,充滿幻想地,保守著他們這一塊可憐的領地,他們不願割讓,可是,割讓的命運不可避免。
大弟請來了木匠。一個浦東人,帶了一個徒弟,來到了他們家,在後弄裏擺開了工場。日裏工作,夜裏就在灶間裏搭起兩塊鋪板睡覺,一日三餐全由退休的母親主持招待。事先無需打任何招呼,無需有任何商量,母親自然而然,天經地義地擔起了招待的任務。此時,母親沉浸在繁忙的工作裏,心情倒充實了許多,獲得了暫時的平靜。當她將一日三變的飯菜擺在後弄裏的一隻方凳上,謙遜而又驕傲地說道:“沒有什麼菜,飯要吃飽。”等等的客套,心裏不免充滿了女主人的自豪。她此時此地才升起女主人的自豪感。於是,她便勤勤懇懇、認認真真、甚至有些刻意求工地充當起一個能幹的女主人的角色。她很快就進入了角色,十分投入,她有時候甚至還向大弟提一些建議,當大弟矜持地采納或者謙和地推卻時,她與大弟之間不由得融洽了氣氛。氣氛融洽的時分,她甚至可以談及亭子間這一個話題了,她不知不覺地轉移了陣線,將父親一個人撇在了那邊,十分茫然十分倉皇地猶豫著觀望局勢。這是一個和平的間隙,在這一個間隙裏,大家都盡情地享用著安寧,因大家都知道這僅僅是一個空隙。僅僅是十五天的時間,一套漂亮實惠的組合家具完工了,浦東人要走了,母親那一個女主人的角色也到了下場的時候,要回到現實中去了。亭子間朝北的窗口,飄進後弄裏久久不散的刨花的苦澀而清香的氣息。父親和母親並排躺在床上,望著被晚風輕輕飄卷的窗簾,他們心裏都在想著同一樁事情,可卻有心地要去談另一樁事情。他們談到了天氣的問題,可他們說不了幾句天氣的問題卻有些煩躁,不再說話。沉默卻又壓迫著他們,使他們駭怕,於是又趕緊地去講市場的物價的問題。他們心裏想著的那一樁事情卻始終不敢說出口,他們心裏不約而同地想著,“明天再說吧”,“明天再說吧”地自欺欺人地拖延,又拖延。
在父親母親將亭子間上鎖的日子裏,大弟便會直接向他們索取鑰匙。他向他們索取鑰匙的神態,就像他本是這房間原有的主人,而他們僅不過是房客而已。他無意中竟做了房主,自然得猶如天意。他很不高興地向父親與母親索取鑰匙,父親與母親不免是誠惶誠恐,深為耽誤了兒子辦事而惴惴不安。他們惴惴不安,如同犯了過失似的將鑰匙交出去,而到了下一次,他們卻依然要鎖門。他們一邊帶上房門,一邊惴惴地想到,上一回兒子來討鑰匙僅是出於偶然,難得的事情。他們像兩個孩子一樣逃避現實,充滿幻想,卻又一無抗拒命運的實力,隻是束手待命。他們內心裏對這一個孩子生起了畏懼,由畏懼而逐漸轉為憎恨。他們憎恨著他們親生的兒子,街上走著的任何一個與他們漠不相關的男孩都比他們自己的孩子令他們覺著可愛可親。他們悔悔的,卻不知要悔些什麼。他們恨恨的,卻不敢知道他們恨些什麼。於是,他們既不敢悔又不敢恨,他們因不敢悔又不敢恨而十分的緊張。他們看見兒子便覺緊張,聽見兒子的腳步便覺緊張,他們幾乎完全地被他們所親生的兒子壓倒了。而他們幾乎完全被壓倒地,苟延殘喘地,負隅頑抗地,充滿幻想地,保守著他們這一塊可憐的領地,他們不願割讓,可是,割讓的命運不可避免。
大弟請來了木匠。一個浦東人,帶了一個徒弟,來到了他們家,在後弄裏擺開了工場。日裏工作,夜裏就在灶間裏搭起兩塊鋪板睡覺,一日三餐全由退休的母親主持招待。事先無需打任何招呼,無需有任何商量,母親自然而然,天經地義地擔起了招待的任務。此時,母親沉浸在繁忙的工作裏,心情倒充實了許多,獲得了暫時的平靜。當她將一日三變的飯菜擺在後弄裏的一隻方凳上,謙遜而又驕傲地說道:“沒有什麼菜,飯要吃飽。”等等的客套,心裏不免充滿了女主人的自豪。她此時此地才升起女主人的自豪感。於是,她便勤勤懇懇、認認真真、甚至有些刻意求工地充當起一個能幹的女主人的角色。她很快就進入了角色,十分投入,她有時候甚至還向大弟提一些建議,當大弟矜持地采納或者謙和地推卻時,她與大弟之間不由得融洽了氣氛。氣氛融洽的時分,她甚至可以談及亭子間這一個話題了,她不知不覺地轉移了陣線,將父親一個人撇在了那邊,十分茫然十分倉皇地猶豫著觀望局勢。這是一個和平的間隙,在這一個間隙裏,大家都盡情地享用著安寧,因大家都知道這僅僅是一個空隙。僅僅是十五天的時間,一套漂亮實惠的組合家具完工了,浦東人要走了,母親那一個女主人的角色也到了下場的時候,要回到現實中去了。亭子間朝北的窗口,飄進後弄裏久久不散的刨花的苦澀而清香的氣息。父親和母親並排躺在床上,望著被晚風輕輕飄卷的窗簾,他們心裏都在想著同一樁事情,可卻有心地要去談另一樁事情。他們談到了天氣的問題,可他們說不了幾句天氣的問題卻有些煩躁,不再說話。沉默卻又壓迫著他們,使他們駭怕,於是又趕緊地去講市場的物價的問題。他們心裏想著的那一樁事情卻始終不敢說出口,他們心裏不約而同地想著,“明天再說吧”,“明天再說吧”地自欺欺人地拖延,又拖延。
這一日,大弟經過了長久的耐心的等待與多次的露骨的暗示,終於拖延不下去,說出了父親與母親想了許久卻沒有勇氣說出口的事情。他說他要結婚了,要弄房子了。不會再有什麼異議,也不需再有什麼商榷,父親和母親沒有勇氣作出的決定,被兒子一板拍定了。緊接著的一個星期日的早晨,父親和母親便從亭子間裏搬到了大房間,將他們那一張四尺半的大床,安置在角落裏,與張達玲窗下的那一張小床相對著,隔了一張人造棉的花布簾,這是一個新的布局,張達玲與她的不親不近的父親與母親對峙著。這是令他們彼此雙方都難堪,都窘迫的對峙。可是他們就將這樣對峙下去,不知什麼時候結束,沒有結束的希望。而且沒有辦法逃避,沒有逃避的辦法。小弟早已住到了外公的房子,大弟在亭子間空出的當日就搬了下去,睡一張臨時搭起的小床,日日夜夜在裏麵工作,安裝暗線,粉刷屋頂,貼牆布,塗地板蠟,叮叮當當的敲擊聲直到夜深人靜。大房間裏,隻有她和她的父母,無人可以緩解這窘迫的局麵。隻要再有一個人,哪怕是一個陌生人,都可為他們解圍。可是,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