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落第學習董仲舒 高中改名曾國藩(1 / 3)

“照嶽父大人的意思,該讓寬一進京去參加會試?”曾麟書不禁心動。

江沛霖看著外孫,用力點點頭:“當然要去!讀書求功名好比登山,秀才是第一個峰,舉人是第二個峰,進士是第三峰。若到了舉人峰不再往上爬,一輩子也登不上頂峰。早往上爬,才可能早登上頂峰;就算沒能爬上去,輕車熟路,再爬也就容易了嘛!”

“多謝外公鼓勵,寬一今年就進京去趕考!”外公一席話,給了曾子城極大的鼓舞。

道光十四年十一月,曾子城再次向祖父母和父母磕頭拜別,和妻子與弟弟揮手分別,北上進京趕考。曾星岡和麟書父子千叮萬囑,把他送出荷葉塘。

到了長沙,曾子城意外地在朱氏學舍見到好友劉蓉。兩人暢談北上路線,劉蓉把他送上船,祝他此去金榜題名。

客船沿湘江蜿蜒北上,經洞庭入漢口,曾子城便離船登岸轉坐馬車繼續北上。這一路行程四千裏,他真切感受到中華大地的遼闊,少不了遭受風雪之苦,輾轉到了京城,已經是年末。長沙會館裏麵,聚集了百十來個和他同樣的舉子,彼此說些“久仰”之類的客套話,有的高談闊論,有的沉默寡言。曾子城性格內向,滿心想的會試,跟他們來往很少。

會試在四月舉行。按規定,全國的舉子到順天府貢院參加考試,選拔的舉子稱“貢士”,貢士才有資格參加殿試,殿試被選拔的才是進士。在張榜那天,曾子城擠在人群裏伸長脖子看得眼花,也找不到自己的名字,隻得黯然回到長沙會館。

會館裏麵,都是落榜的舉子,正所謂同病相憐,自然彼此親近許多,有了共同的話題。朝廷詔告天下,明年是皇太後六十慶典。照慣例,凡朝廷慶典都要增設“恩科”。所謂“恩科”,就是增設一屆科舉考試,給天下讀書人格外恩典的意思。恩科詔告,這些落榜的舉子仿佛黑夜裏看到光明,受到極大的鼓舞,決定留在京城等待來年恩科。那些富豪子弟不在乎旅途盤纏,有的收拾行李回家,有的趁機相邀遊覽京城名勝,而寒門子弟則考慮往返盤纏太多花費不起,留在會館安心攻讀。

曾子城默默計算:家裏百來畝田,外加父親教書所得,一年進項不過百多兩銀子,此次進京會試車船旅店花費,一半是向親朋借債而來。留在京城讀書,還能節省一百兩往返花費。於是在長郡會館住下,寫信征求祖父和父親的意見。曾星岡父子知道他留京等待來年恩科,趕緊寫信並托人寄來五十兩銀子,讓他安心苦讀。長沙府的應試舉子都住在裏麵,花費並不多,經常互相探討學問,大大開闊了他的眼界。在這一年裏,他繼續發揮自己勤能補拙的精神,發奮研讀經史,很快沉醉於唐宋以來的古文和詩詞,尤其酷愛韓愈的古文。他甚至覺得,古文能盡情發揮自己的見解,比那拾古人牙慧的八股文更有意義。歲末,想到自己落第居京囊中羞澀,他寫了好些首詩歌,一邊感慨“萬事拚同駢指視,浮生無奈繭絲多。頻年蹤跡隨波譎,大半光陰被墨磨。”一邊對即將到來的恩科信心百倍,高唱“匣裏龍泉吟不住,問予何日斬蛟黿。”

“照嶽父大人的意思,該讓寬一進京去參加會試?”曾麟書不禁心動。

江沛霖看著外孫,用力點點頭:“當然要去!讀書求功名好比登山,秀才是第一個峰,舉人是第二個峰,進士是第三峰。若到了舉人峰不再往上爬,一輩子也登不上頂峰。早往上爬,才可能早登上頂峰;就算沒能爬上去,輕車熟路,再爬也就容易了嘛!”

“多謝外公鼓勵,寬一今年就進京去趕考!”外公一席話,給了曾子城極大的鼓舞。

道光十四年十一月,曾子城再次向祖父母和父母磕頭拜別,和妻子與弟弟揮手分別,北上進京趕考。曾星岡和麟書父子千叮萬囑,把他送出荷葉塘。

到了長沙,曾子城意外地在朱氏學舍見到好友劉蓉。兩人暢談北上路線,劉蓉把他送上船,祝他此去金榜題名。

客船沿湘江蜿蜒北上,經洞庭入漢口,曾子城便離船登岸轉坐馬車繼續北上。這一路行程四千裏,他真切感受到中華大地的遼闊,少不了遭受風雪之苦,輾轉到了京城,已經是年末。長沙會館裏麵,聚集了百十來個和他同樣的舉子,彼此說些“久仰”之類的客套話,有的高談闊論,有的沉默寡言。曾子城性格內向,滿心想的會試,跟他們來往很少。

會試在四月舉行。按規定,全國的舉子到順天府貢院參加考試,選拔的舉子稱“貢士”,貢士才有資格參加殿試,殿試被選拔的才是進士。在張榜那天,曾子城擠在人群裏伸長脖子看得眼花,也找不到自己的名字,隻得黯然回到長沙會館。

會館裏麵,都是落榜的舉子,正所謂同病相憐,自然彼此親近許多,有了共同的話題。朝廷詔告天下,明年是皇太後六十慶典。照慣例,凡朝廷慶典都要增設“恩科”。所謂“恩科”,就是增設一屆科舉考試,給天下讀書人格外恩典的意思。恩科詔告,這些落榜的舉子仿佛黑夜裏看到光明,受到極大的鼓舞,決定留在京城等待來年恩科。那些富豪子弟不在乎旅途盤纏,有的收拾行李回家,有的趁機相邀遊覽京城名勝,而寒門子弟則考慮往返盤纏太多花費不起,留在會館安心攻讀。

曾子城默默計算:家裏百來畝田,外加父親教書所得,一年進項不過百多兩銀子,此次進京會試車船旅店花費,一半是向親朋借債而來。留在京城讀書,還能節省一百兩往返花費。於是在長郡會館住下,寫信征求祖父和父親的意見。曾星岡父子知道他留京等待來年恩科,趕緊寫信並托人寄來五十兩銀子,讓他安心苦讀。長沙府的應試舉子都住在裏麵,花費並不多,經常互相探討學問,大大開闊了他的眼界。在這一年裏,他繼續發揮自己勤能補拙的精神,發奮研讀經史,很快沉醉於唐宋以來的古文和詩詞,尤其酷愛韓愈的古文。他甚至覺得,古文能盡情發揮自己的見解,比那拾古人牙慧的八股文更有意義。歲末,想到自己落第居京囊中羞澀,他寫了好些首詩歌,一邊感慨“萬事拚同駢指視,浮生無奈繭絲多。頻年蹤跡隨波譎,大半光陰被墨磨。”一邊對即將到來的恩科信心百倍,高唱“匣裏龍泉吟不住,問予何日斬蛟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