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兩次落榜
轉眼間,到了道光十六年,曾子城二十六歲了。
四月的恩科考試結束,仍然榜上無名,曾子城隻得收拾行李回家。兩次會試落榜,曾子城難免沉重的失落。但是,他並不頹喪。會試是國家掄才大典,數千舉子雲集京師,而考取的進士不過兩百多人,落榜比例高達九成,許多老舉人名士尚且铩羽而歸,自己區區一個新舉人落榜,年僅二十六歲,將來還有的是機會,又何足為羞?遠的不說唐朝韓愈三次落榜,也不說宋朝呂蒙正破窯苦讀,單說本朝沈德潛,就是年過六十才考上進士的。
想通了這些道理,曾子城心漸漸態平和,又想到上次進京是由洞庭湖經漢口北上,此次歸程如東走運河南下,實踐古人倡導的“行萬裏路,讀萬卷書”,豈不是人生一大樂事?於是,他搭乘運河的漕運糧船,打算繞道清江、揚州、金陵,然後溯長江西上。
到了江蘇睢寧,身邊的盤纏所剩無幾,曾子城想起同鄉前輩易作梅現任睢寧知縣,於是帶了行李上岸,寫了“湘鄉舉人,世侄曾子城”的名帖,來到縣衙拜訪。這個易作梅老家跟曾家距離很近,和曾麟書友善,嘉慶年間進士出身。一見故人之子拜訪,易作梅很是高興,馬上到書房相見,吩咐奉茶。
言談間,易作梅得知曾子城落榜歸鄉,此行為的行萬裏路開闊眼界,頓時十分高興:“世侄能有如此想,可見誌向遠大,不愁金榜題名!”他老於世故,明白故人之子並非無故拜訪,便詢問可有什麼難處。
“小侄不揣冒昧,一則拜訪前輩求教,二則囊中羞澀,想腆顏借貸一百兩,到金陵書肆購買經史典籍回家研讀,俟來科會試。待到家之日,必當璧還。”曾子城很有心機,不願給他打秋風求幫襯的印象,索性說出買書計劃打動他。
易作梅是七品知縣,年俸也就四十兩銀子而已。曾子城開口一百兩銀子,這不是小數目。他眼見曾子城年紀輕輕就考上舉人,落榜後還如此誌向,前程不可限量,自己理應獎掖後輩,當即拿出銀票交給他。曾子城感激不盡,盤桓兩天,向他請教一些怎樣治學的經驗,然後告辭而去。
曾子城來到金陵,看到市麵店鋪林立十分繁華,心裏很是高興。想到這裏曾是六朝古都,虎踞龍蟠之地,當然不能不考察一下地理形勝。登上東麵的紫金山,俯瞰西麵石頭城,不禁從心裏讚歎:果然是東南形勝,怪不得三國時諸葛亮稱讚鍾阜龍蟠,石城虎踞!
遊覽半天,來到最負盛名的金陵書肆。書架上,整整齊齊擺放著諸子百家的經典,有唐宋八大家的著作,也有近代名家的集子。曾子城瀏覽半天,在一列《二十三史》前麵停住了腳步。自從讀書以來,自己看的多是《四書五經》和有關科舉製藝之類,史書讀得很少幾成空白,以至於和同道交談時自慚形穢,早該補上這一課了。他伸手取下來,剛翻開,就發現這部書紙張挺刮,有其難得的是刻印精美,頓時愛不釋手,立刻詢問:“請問老板,這部書要多少錢?”
“先生好眼力!偌大一個金陵城,也就我們書店有這麼精美的紙張和印功。”書肆老板笑容可掬自誇一番,然後淡淡地說:“不多,也就一百兩銀子!”
曾子城倒吸了一口氣,忙陪笑說:“書不錯,可是太貴了,能不能讓讓價?”
“讓價一百二十兩,不讓價就是一百兩。”書肆老板笑眯眯看著他,“看先生模樣,不是舉人也是秀才,想來知道這部書的價值。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我還聽兩江學台大人說過:‘熟讀<二十三史>,興廢成敗盡在胸中。’你想想,讀書人能‘興廢成敗盡在胸中’,那是多高的學問?有這樣的學問,別說進士,翰林都不在話下!”
曾子城盯著書不吭聲,心裏細細盤算:從易作梅處借得一百兩,這部書正好一百兩,真是太巧了!如果買了書,回家的盤纏就會不夠;如果這裏不買,長沙書肆買不到,這部《二十三史》失之交臂,勢必影響攻讀,導致進士功名成為泡影,真就因小失大了!他左思右想,隻覺身上燥熱汗出,下意識地伸手解衣扣散熱。指頭剛摸著衣衫,腦子裏突然靈光迸現:返程的船錢已經付給了船家,現在天氣已熱,反正現今不用穿冬衣,不如拿到當鋪典當了,一路的盤纏就夠啦。當即大聲說:“這部書我要了,煩勞你叫人送到碼頭去。”
書肆老板笑逐顏開,馬上紛紛夥計將書籍隨同送到船上。曾子城打開籠箱將書放好,拿著衣物到當鋪當了五吊錢。他再三盤算,將原來的一日三餐改成兩餐,一路節省著用,還能支撐到家。
一路輾轉到了長沙,曾子城首先趕往湘鄉會館。剛叫挑夫把行李搬進去,隻見迎麵走出兩個人,竟然是劉蓉和郭嵩燾。故友相見分外親切,三人聚在一起暢談。
得知曾子城不惜借貸一百兩銀子買了《二十三史》,兩人十分讚賞。郭嵩燾大笑說:“滌生兄此舉,讓我想起我湘陰的左宗棠。這個左宗棠胸懷大誌,賀長齡讚為國士,於道光十二年中舉,也是二十三歲才結婚。他給自己書房寫了一副對聯,寫的是‘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滌生兄身無盤纏而借錢買書,豈不跟他相類?”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如果他日能見到左宗棠,倒要跟他好好切磋切磋才是。”曾子城怦然心動,記住了左宗棠的名字。
回到荷葉塘,曾星岡知道孫子又沒有考上進士,說了些“過兩年再中也不遲”,便讓他好好歇息。母親江氏見兒子帶回幾箱子書,原來帶去的衣箱裏麵也都裝滿書,驚訝地說:“寬一,你買了這麼多書,要花多少錢?”
“娘,這部<二十三史>,是我從金陵買回來的,一百兩銀子。”曾子城告訴母親,“我回家時盤纏不夠,路過睢寧,向易作梅伯伯借了一百兩,剛好買了這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