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落第學習董仲舒 高中改名曾國藩(3 / 3)

江氏聽了,好半晌說不出話來。她是當家人,當家才知道日子難:家裏五十多畝田,隻能收兩百五十多擔稻穀,十多口人吃飯還要喂豬,隻剩一百來擔,也就值一百來吊錢,刨去兩個長工每人一年十吊工錢,不過八十吊;丈夫教館,一年到頭也就十二兩銀子。現如今,寬一買書就花了一百兩,一年還難還清哪!沉默好一陣,發現兒子的衣箱裏全是書,進京趕考帶的冬衣一件也不見了,連忙說:“寬一,娘給你帶去的衣服呢?”

曾子城明白,母親雖然心疼一百兩銀子買書,但絕不會抱怨半個字。進京趕考的衣服,是母親和妻子一針一線縫的,隻因盤纏不夠,被自己稀爛賤送進當鋪去了。這一切,都是自己沒能金榜題名造成的,頓時深深愧疚,低聲說:“娘,盤纏不夠,被我當了。”

“不要緊!衣服當了,娘跟媳婦再給你縫,還是讀書要緊!”江氏開朗地笑了。

就在這時,父親麟書從書塾回來,得知兒子借錢買書而當衣回家,高興地鼓勵他說:“寬一,你借錢買書,這是件很好的事情。易作梅的錢,不要放在心上,我會幫你還清的。古人說得好:‘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為父隻有一個願望,你要細心研讀,一字一句都要精心揣摩,也就不算白費了!”

“爹爹教誨,孩子時刻銘記在心。從今以後,每天十頁。如果間斷,就是不孝之子!”父母的寬厚鼓勵,讓曾子城激動得熱淚盈眶。


3.學董仲舒

丈夫千裏迢迢回到家裏,一進屋就捧著書當窗閱讀,妻子玉英生怕打攪他,悶聲不響忙裏忙外。直到傍晚吃晚飯的時候,才腳步輕輕進門,輕聲說:“相公,該吃飯了。”

“哦——”曾子城這才跟妻子招呼,“玉英,你先去,我讀完這頁就來。”

玉英默默地看著丈夫,發現他比原來瘦了,不禁心裏一酸。待丈夫讀完一頁,她才柔聲說:“相公,一頁讀完了,爺爺奶奶和爹娘還在廚房裏等你呢。”

“你還沒走?”曾子城心裏熱乎乎地,連忙起身走向廚房。玉英在後麵跟著。

次日清早,曾星岡披衣起床打掃院子,看到禾場東邊仿佛站著一個人,近前才看出是孫子寬一在讀書,感慨地說:“寬一,你比爺爺還要早啊!”

“爺爺,每天早起讀書,這是您訂的家規,寬一時刻不敢忘記。”曾子城連忙回答。

“哦,你在京城兩年,也都早起讀書的?”

“除了會試那幾天,我都早起讀書,沒有間斷過。”

“好!這就好!”曾星岡嗬嗬大笑,“人無剛骨,不能自立。你能始終早起讀書,這就長了剛骨。身上長了剛骨,進士隻不過是遲早的事情!不是爺爺多嘴,你走了後,溫甫幾個懶惰了。你是老大,還得教弟弟用功才好。”

曾子城連連點頭,大步走到澄侯房門前,催促他們趕快起床。不一會,澄侯和溫甫幾個打著嗬欠起來,院子裏響起琅琅讀書聲。

轉眼之間,新年到了,寂靜的山村熱鬧起來。路上拜年的來往不斷,村子裏的年輕人聚在一起耍獅子舞龍燈,到處都是鞭炮鑼鼓聲。

鄉裏風俗,本家相互拜年,然後給親戚挨個拜年,不能漏掉一家。從正月初二開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拜年才算結束。曾子城不同,正月初二給外公外婆和舅舅拜了年,初三給嶽父一家拜了年,就再也不出門,每天在家讀書。

妻子玉英勸他說:“相公,你回來半年了,每天從早到晚讀書,沒有出過家門。正月是拜年歇息的時間,也該出去走走,看看熱鬧散散心才是。”

“董仲舒三年不窺園,我半年不出門算什麼?”曾子城頭也不抬,仍然讀書。

玉英聽了一愣:“董仲舒?我們荷葉塘沒有姓董的,他是誰?我不認識。”

“董仲舒是漢朝人,你當然不認識。”曾子城不禁一笑。

他知道妻子讀書不多,難怪說荷葉塘沒有姓董的。於是放下書,耐心給他解釋:秦始皇滅掉六國後,在鹹陽焚書坑儒,並收繳六國史書和儒家典籍燒毀。西漢建國,以黃老之術治國,同時征集百家著作,儒生從牆壁中取出冒死保存的儒家著作獻給朝廷,朝廷讓讀書人學習。董仲舒是河南人,出身於富豪之家,家裏有個美麗的花園。為了專心攻讀,他三年沒有到花園裏去看一下,這就是“三年不窺園”的典故。後來,漢武帝詔令全國賢良方正獻策,董仲舒獻上“天人三策”,漢武帝因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完成了大一統的大業。兩千多年以來,董仲舒一直被後人敬仰。

“相公不出門,莫非想要作董仲舒那樣的人?”玉英激動起來。

曾子城微笑說:“娘子,我不敢妄想作董仲舒。董仲舒出身豪門,而我出身寒門,我不能像他那樣。現在的當務之急,是進京考取進士,求得一官半職,過上好日子。到了那時候,再作董仲舒也不遲。”

“哦,我明白了!”玉英深情地看著丈夫,默默走出書房。

如今丈夫是舉人老爺,許多人十分羨慕。他們看到的是麵子,隻有自己才知道“裏子”。別人根本想不到,自己的丈夫從京城回家還要借盤纏,全家的日子緊巴巴的。要想真正出人頭地,隻有考上進士!而要考上進士,隻有讓他專心讀書,也“三年不窺園”!


4.五舅賣牛

道光十七年,曾子城二十七歲了。

他每天用功讀書,讀來讀去,自覺大體能熟記了,便想調整一下身心狀態。聽說瀏陽文廟祭孔用上了古樂,便到瀏陽縣去看看。恰巧,碰到同科錄取的瀏陽舉人賀以南幾個,便向他們詢問,谘考聲音律呂的源流演變。那賀以南對此頗有研究,曾子城十分高興,便每天跟他們探討,還跟他們學習樂器的演奏。過了兩個月,才依依不舍,跟賀以南等告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