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川省士子主考官 武侯祠前後來人(3 / 3)

“辛階年兄,小弟恭候多時了!”李星沅稱呼勞崇光的表字,見麵時格外親切,然後和曾國藩趙楫等人拱手招呼,一邊埋怨勞崇光說:“滌生老弟暑熱甚重,年兄還讓他一路顛簸不止,搞得形銷骨立,你這監察禦史未免太不近人情了吧!”

這見麵的埋怨,讓曾國藩格外親切,趕緊辯解說:“前輩誤會勞前輩了!勞前輩原本讓晚輩調養幾天再走,晚輩唯恐誤了考試辜負聖恩,執意要走的。其實,晚輩身子骨結實,能撐得住。”

李星沅重新打量曾國藩,喟然一歎說:“<水滸傳>裏麵有個拚命三郎,今天看滌生,分明也是拚命三郎一類的人物!這份忠公體國之心,固然令人欽佩,卻不能不顧性命辦差呀!我曾當過四川正主考,此去成都道路也較秦嶺平坦,誤不了事的。你這身體,實在叫人不能放心,西安城王先生醫道高明,我給你請來看看,你就安心調養幾天好了!”

“前輩厚愛,晚輩心領了。然一天不到成都,晚輩就一天不能放心,還是明天走的好。”曾國藩拱手施禮,搖頭不肯答應。

李星沅卻斬釘截鐵地說:“滌生主考,不是我在你欽差麵前裝大,到了西安就得聽我的!要知道,你現在肩膀上挑著皇上的擔子,倘若出了差錯,你我誰都擔當不起!這件事,我會如實稟報皇上。”

一席話,說得曾國藩啞口無言,趙楫等人也悚然動容。李星沅不容分說,一邊吩咐隨從去請王先生,一邊撰寫一道公文,派親兵飛馬送到四川巡撫衙門去,特地囑咐他們派出醫師充當巡捕,迅速趕來迎接這批考官,確保考官們身體無虞。


3.瞻仰張廟

三天後,四川巡撫衙門派來的醫師來到西安。這三天裏,經王先生精心治療,曾國藩的暑熱很快解除,李星沅才戀戀不舍地為他們餞別,派親兵隨行護送。這無微不至的關懷,讓曾國藩深切感受到鄉情的珍貴。當鄉試後從成都返回西安,他飽含真情,寫了一首《西征一首呈李石梧前輩》,當麵感謝這位同鄉前輩“遣仆炊香粳,呼僮伺館舍。征醫未辭頻,饋物不論價”,“古誼暖於春”,“高情壓嵩華”。

有醫師隨行照顧,曾國藩身體很快恢複,心情輕鬆,和趙楫等人的關係也漸漸好轉,一路上歡聲笑語。到了寶雞境內秦嶺南麓,轎夫累了,曾國藩讓他們歇息片刻。隨行的成都醫師說:“諸位大人,前麵不遠便是張良廟,端的風景優美香火鼎盛,過往商旅都喜歡去燒香叩拜,求得聖賢庇佑,諸位大人是不是去看看?”

“隻要曾大人有雅興,我們理當奉陪。”趙楫搶先搭話。這一路走來,他對曾國藩帶病趕路產生了好感,主動套近乎。其他考官都是風雅之士,也紛紛附和。

看到趙楫等人主動示好尊重,曾國藩的三角眼裏閃出興奮的亮光,搓搓手說:“好吧!反正轎夫得歇息,我們閑著也是閑著,能瞻仰漢初三傑之一的留侯,也是人生一大樂事,國藩奉陪諸位。”於是,讓一位醫師領路,遊覽張良廟。

抬頭仰望,隻見張良廟座落在秦嶺南坡紫柏山麓的一片小穀地,掩映於蒼鬆翠柏之中。奇特的是,廟前廟後各有一條小河,在東南不遠處彙合。據曆史記載,張良協助劉邦開創漢朝後,便急流勇退,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幽靜之所辟穀修行,避免與韓信一樣兔死狗烹,成為明哲保身的典範被後世頂禮膜拜。東漢末年,漢中王張魯自稱是張良後裔,在這裏修建祠堂祭祀。後來屢經戰火而屢毀屢建,眼前的廟堂是康熙年間重修的,門楣上“留侯廟”三個鎦金大字,兩邊對聯為“博浪一聲震天地,圯橋三進升雲霞。”大廟正中,張良的塑像一副仙風道骨的氣象,眾人依次鞠躬致敬,少不了捐贈一點香火錢。

考官們都是飽學之士,回去的路上興致盎然各抒己見。這個引經據典,讚揚在博浪沙襲擊秦始皇的驚天豪舉;那個論述張良在圯橋恭恭敬敬給黃石公拾鞋子,得到黃石公贈予的《太公兵法》,因而成就曠世功勳。有人吟誦漢高祖劉邦“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的讚語,也有人感歎張良急流勇退全身遠禍的睿智。曾國藩默默沉思,構思了一首五言詩,對張良“英風渺千載”充滿敬仰,抒發“亦欲從之遊”,“達人誌江海”的抱負,對自己的未來浮想聯翩。這次瞻仰,對他一生事業產生了深刻影響。

道光二十三年八月初四日,曾國藩一行終於到達成都。李星沅派的親兵飛馬進城報信去了,曾國藩征求了勞崇光的意見,召集隨行人員說:“諸位同僚顛簸辛苦,在路上隨便一點無傷大雅。現在就要進城了,我們是從皇上欽命的考官,言行舉止都得講究儀表,請諸位整理官服頂戴,給成都官員和讀書人留下良好印象。”

其實,他就是不說,考官們都自認學儀天下,一直挺注重自己的儀表。他這麼一說,更覺得重要,各自抻衣襟扶頂戴摸辮子整理端正,然後在轎子裏正襟危坐。趙楫也拿出副主考的派頭,吩咐開道官將“欽命四川典試”的杏黃旗舉得高高的,“肅靜”“回避”的虎頭牌不能歪斜。隊伍顯出莊嚴肅穆的氣派,才緩緩而行。

遠遠的,一匹健馬飛馳而來,騎手在杏黃旗前勒馬跳下,對著轎子磕頭:“下官奉總督巡撫大人台命,恭迎考官大人!”考官們感覺到迎接儀式的隆重,撩開轎簾拱手致意。

再一看,前麵香案青煙繚繞,拳頭大的蠟燭燃得明晃晃的。一長溜官員隊伍,四川總督覺羅寶興領頭,帶著巡撫、學政、布政使、按察使,各道及首府首縣上百名大小官員列隊迎接,綠呢藍呢的轎子長長地排了一裏地。總督一招手,上萬響鞭炮同時轟鳴,震動了古老的成都。應試的上千秀才混在百姓裏麵,一個個伸長脖子踮起腳,爭睹考官們的風采。他們中不乏有見識的,看出正主考是五品頂戴,副主考竟然是四品,說不出的驚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