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君王側時時凶險 官場上步步驚心(1 / 3)

曾國藩躬身坐到他身邊,唐鑒才語重心長進行開導。他的門生弟子眾多,但真正的衣缽弟子,惟有倭仁和曾國藩兩人。對這個湖南晚輩,他格外喜歡,更寄予厚望,才在還鄉前將長郡會館的事情舉薦給曾國藩。回到老家善化後,他一直留心朝中的事情。先皇駕崩,新君登基,在討論先帝不用郊配和不用袱廟遺命時,眾大臣明知不妥卻不敢言,曾國藩敢於冒“大不敬”的重罪,當著新君和朝眾大臣的麵慷慨直言“考古準今,萬難遵從”。這讓他認定,曾國藩的舉動確有古大臣的遺風。至於《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一事,他聽鹹豐皇帝說起過,說正是明白曾國藩忠君之心尚有可取,才沒有治罪。他當時就直接說:曾國藩是老臣的學生,精研朱子理學,追求內聖外王,一心忠君報國,故此戇直而欠圓潤變通。自古君王用人如用器,取其長而舍其短,惟皇上聖裁。鹹豐沒說話,臉上卻露出笑容。

“恩師恩德,學生銘記在心。”曾國藩拱手施禮。他隱隱感覺到,唐鑒先生退職在家無欲無求,皇上對這樣的老臣很信任,才會十四次召見。先生一定在皇上麵前替自己說了許多好話。

唐鑒爽朗地笑了:“滌生,老夫過幾天就要回善化老家去了。範仲淹<嶽陽樓記>中說:‘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正是老夫心境。你呢,則需‘處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臨別之際,老夫也沒有什麼贈送,就給你一幅條幅吧。”

說罷,拿過紙筆,寫了一張條幅。曾國藩一看,寫的是“不為聖賢,則為禽獸。隻問耕耘,不問收獲。”

“恩師墨寶,學生回去裝裱起來,掛在書房裏朝夕拜讀。”曾國藩高興地說。

唐鑒擺擺手說:“朝夕拜讀,那倒不必。記在心裏,必有好處。”

二十六日,送走唐鑒,曾國藩上朝,鹹豐皇帝忽然派人傳旨:“曾國藩恪盡職守,辦事認真,著兼署刑部左侍郎,即日赴衙視事。”

這個新的兼署刑部任命,讓曾國藩十分意外,更格外感激。這道旨意,打消了他多日的惶恐擔心。次日,他在謝恩折中對自己原來的愚戇進行懺悔:“臣才本疏庸,識尤淺陋。無朱雲之廉正,徒學其狂;乏汲黯之忠誠,但師其戇。荷鴻慈之曲被,極聖量之優容,清夜默想,果有何德,堪對君父!寸心自矢,要當揭愚,以答生成。”

呈遞了謝恩折後,他又給父母兄弟寫家書報喜。他在家書中對皇上的重用感激涕零,說自己“益當盡忠報國,不得複顧身家之私”。他對自己原來的言辭激烈進行了深刻反省,為了打消父母兄弟的擔心,明白說自己今後的奏折“斷無有似此折之激直者”,“必不致或觸聖怒可知矣”,盡力追求“纖介無拂,受寵彌慎”。總而言之,就是認真吸取教訓,今後的奏折絕不言辭激烈棱角分明,一點一滴都不觸犯皇上,在受寵時更加謹慎小心保全自己。

曾國藩躬身坐到他身邊,唐鑒才語重心長進行開導。他的門生弟子眾多,但真正的衣缽弟子,惟有倭仁和曾國藩兩人。對這個湖南晚輩,他格外喜歡,更寄予厚望,才在還鄉前將長郡會館的事情舉薦給曾國藩。回到老家善化後,他一直留心朝中的事情。先皇駕崩,新君登基,在討論先帝不用郊配和不用袱廟遺命時,眾大臣明知不妥卻不敢言,曾國藩敢於冒“大不敬”的重罪,當著新君和朝眾大臣的麵慷慨直言“考古準今,萬難遵從”。這讓他認定,曾國藩的舉動確有古大臣的遺風。至於《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一事,他聽鹹豐皇帝說起過,說正是明白曾國藩忠君之心尚有可取,才沒有治罪。他當時就直接說:曾國藩是老臣的學生,精研朱子理學,追求內聖外王,一心忠君報國,故此戇直而欠圓潤變通。自古君王用人如用器,取其長而舍其短,惟皇上聖裁。鹹豐沒說話,臉上卻露出笑容。

“恩師恩德,學生銘記在心。”曾國藩拱手施禮。他隱隱感覺到,唐鑒先生退職在家無欲無求,皇上對這樣的老臣很信任,才會十四次召見。先生一定在皇上麵前替自己說了許多好話。

唐鑒爽朗地笑了:“滌生,老夫過幾天就要回善化老家去了。範仲淹<嶽陽樓記>中說:‘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正是老夫心境。你呢,則需‘處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臨別之際,老夫也沒有什麼贈送,就給你一幅條幅吧。”

說罷,拿過紙筆,寫了一張條幅。曾國藩一看,寫的是“不為聖賢,則為禽獸。隻問耕耘,不問收獲。”

“恩師墨寶,學生回去裝裱起來,掛在書房裏朝夕拜讀。”曾國藩高興地說。

唐鑒擺擺手說:“朝夕拜讀,那倒不必。記在心裏,必有好處。”

二十六日,送走唐鑒,曾國藩上朝,鹹豐皇帝忽然派人傳旨:“曾國藩恪盡職守,辦事認真,著兼署刑部左侍郎,即日赴衙視事。”

這個新的兼署刑部任命,讓曾國藩十分意外,更格外感激。這道旨意,打消了他多日的惶恐擔心。次日,他在謝恩折中對自己原來的愚戇進行懺悔:“臣才本疏庸,識尤淺陋。無朱雲之廉正,徒學其狂;乏汲黯之忠誠,但師其戇。荷鴻慈之曲被,極聖量之優容,清夜默想,果有何德,堪對君父!寸心自矢,要當揭愚,以答生成。”

呈遞了謝恩折後,他又給父母兄弟寫家書報喜。他在家書中對皇上的重用感激涕零,說自己“益當盡忠報國,不得複顧身家之私”。他對自己原來的言辭激烈進行了深刻反省,為了打消父母兄弟的擔心,明白說自己今後的奏折“斷無有似此折之激直者”,“必不致或觸聖怒可知矣”,盡力追求“纖介無拂,受寵彌慎”。總而言之,就是認真吸取教訓,今後的奏折絕不言辭激烈棱角分明,一點一滴都不觸犯皇上,在受寵時更加謹慎小心保全自己。

鹹豐元年六月,賽尚阿到了桂林,廣西那邊的剿匪沒有什麼進展,疏調江忠源隨營差遣。江忠源當時在家守孝,兄弟兩人墨絰出山,率領五百團練進入廣西後,烏蘭泰對他非常器重,讓江忠源進幕府參讚軍機。曾國藩覺得自古隻有武將戴孝出征的,江忠源是文官,應該在家給父親守喪三年,萬萬不應該墨絰出山。聽說他到了烏蘭泰幕府參讚軍機,再次給江忠源寫信說:“所可幸者,聞尚在烏公幕府,未嚐署一官,領一職,猶為無害於義。將來功成之後,凡有保奏敘議,一概辭去,且預將此意稟明烏公轉達賽公,再三懇告;如不保敘,則仍效力其間,始終其事;如不允從,則托疾歸去。”江忠源一向特立獨行,不肯放過這建功立業的機會,這讓他很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