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君王側時時凶險 官場上步步驚心(2 / 3)

此時身兼四部侍郎,公務實在忙不過來,他也沒心思再去想江忠源。人各有誌,怎麼能讓別人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呢?

曾國藩在翰林院時,時常與倭仁、唐鑒等人聚會講學,每天記日記,此時已中斷了幾年。劉傳瑩曾給他的書齋題額“養德養身綿綿穆穆之室”,如今劉傳瑩已經作古,他不勝哀傷,決心仿照程頤讀書日程之意,堅持寫日記,取名《綿綿穆穆之室日記》。他解釋說:“自戒懼而約之,以至於極中而天地位,此綿綿者由動以之靜也。自謹獨而精之,以至於極和而萬物育,此穆穆者由靜以之動也。由靜之動,有神主之;由動之靜,有鬼司之。終始往來,一以貫之。”

他給自己規定,每日自課八件事:讀書,靜坐,屬文,作字,辦公,課子,對客,複信。突然遇事心生感觸,就在日記眉上記錄。


2.懲辦琦善

鹹豐元年八月,欽派曾國藩順天府鄉試搜檢大臣。他兼刑部侍郎,分管審理刑曹,事物極其繁雜。每天值班奏事,再入署辦公,更加沒有空閑時間。他便見縫插針,在下班和飯後,擠出時間讀書。凡經世之務及在朝掌故,都分門別類記錄,共十八門。

曾國藩剛去刑部管事不久,就碰上了一件十分棘手的大事。

原來,陝甘總督琦善在青海興師剿匪,言官彈劾他妄殺無辜回民,欽派薩迎阿赴青海省城西寧查辦。薩迎阿調刑部司員梁照與奎椿等四人隨同審訊,查實琦善逼供無辜回民十四人屈打成招,實屬罪責難逃,奏請將琦善交刑部治罪。鹹豐皇帝令薩迎阿代理陝甘總督,著刑部差員赴青海押解琦善進京。

提起琦善,上至朝廷大臣,下至黎民百姓,許多人都不陌生。

琦善,滿族正黃旗貴族出身。大清國的臣民都知道,朝廷一向重用滿族旗人而排斥漢人。琦善沾了是滿族正黃旗貴族的光,在嘉慶年間很快升為河南巡撫。這是個不學無術的官僚,督辦治理黃河工程失職,被嘉慶皇帝革職。而道光皇帝登基,又被任命為山東巡撫、兩江總督。又因為河工等事失職,被道光皇帝革職。道光十九年,林則徐奉旨前往廣州禁煙,繳獲英夷鴉片兩百多萬斤,在虎門全部銷毀,國人無不稱快。英夷不甘心失敗,進攻廣州失敗,繞道北上直達天津。道光皇帝驚駭,派琦善為欽差與英夷交涉。琦善將英夷北上侵犯的責任推在林則徐身上,皇上便將林則徐革職,發往新疆軍前效力。琦善畏懼英夷船堅炮利,私自與英夷頭目義律簽訂《穿鼻條約》割讓香港。道光皇帝震怒,將琦善鎖拿進京,也發往新疆軍前效力。道光二十九年,琦善被起用為陝甘總督兼青海辦事大臣。想不到,鹹豐皇帝剛登基一年,他竟然妄殺無辜邀功。

既然欽差大臣薩迎阿查實琦善有罪,奏請將他交刑部治罪,刑部司員已赴青海押解琦善進京,刑部就得按律審查處分。然而,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琦善上折千餘言,聲稱是薩迎阿陷害他。滿族官員是大清柱石,彼此盤根錯節,一人有難八方呼應。琦善長期擔任要職,他提拔的官員也不少,不惜為他賣力奔走。誰都知道,青海回民叛亂,琦善帶兵剿匪,官兵誣良為匪的事情多了去,誰能說琦善有多大的罪責呢?刑部派出的司員還在途中,京師蒙滿官員已經策劃於密室,聚會於茶樓,商量解救琦善的辦法了。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更何況,這些人狂傲得很,公然宣稱大清是咱滿人的大清,皇上是咱滿人的皇上,根本就沒有多大顧忌。所以,京師官場和市井坊間,都說琦善大人隻不過虛驚一場,真正倒黴的還不知是誰呢!

邵懿辰時任刑部郎中、軍機處章京,最先聽到這些消息。一天傍晚,邵懿辰來到曾府,沒等落座,便憤憤地說:“滌生大人,你如今是刑部侍郎,那些滿官四處聯絡,要替琦善翻案,你可得主持正義!”

“位西兄稍安勿躁,先喝杯茶消消火氣。”曾國藩知道邵懿辰學識淵博,性情比自己還要戇直,到了嫉惡如仇的程度,親自給他倒了一杯茶,然後沉思說:“琦善有罪,欽差薩迎阿奏請將他交刑部治罪,刑部司員已前往青海,他們有這麼大能耐翻案嗎?”

邵懿辰恨聲說:“滌生大人,在下說句不敬的話,朝廷說滿漢一家,其實‘蒙滿一體’才是大清國體,皇上對犯事滿官格外優容。那些滿官相互呼應,琦善過去屢次革職,不就是這麼東山再起的嗎?琦善喪權辱國,早就該嚴懲治罪以謝國人了。如今老天有眼,琦善被押解進京,你是刑部侍郎,可不能便宜了他!”

曾國藩深知,大清開國以來,曆代皇帝從骨子裏牢記大清是滿人的大清,康熙和乾隆夠得上聖明的君主,一直執行重滿抑漢的政策。這是大清的國策根本底線,誰也不能觸碰。琦善雖然有罪,他畢竟是滿官,沒準皇上又會赦免他,嚴懲琦善談何容易!剛經曆了上《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折的風波,他更加謹慎了。沉吟再三,才說:“位西兄,國藩雖兼刑部左侍郎,畢竟恒春是刑部尚書,眼下事體不明,還得從長計議才好。”

邵懿辰看出他的心思,撅嘴說:“滌生大人,在下官小位微,沒有你那麼多顧忌。我想好了,欽差薩迎阿也是滿官,我就用皇上轉給刑部薩迎阿奏疏上的批示,坐實琦善的大罪,叫恒春他們也無從袒護!”

曾國藩隻得說:“位西兄心懷忠義,國藩感佩,卻不能不投鼠忌器。我思之再三,此事關係重大,待琦善被押解到京,我自然會相機行事。”

“好!反正我準備豁出去了,望滌生大人鼎力相助,不要辜負了朝野期望。”邵懿辰知道曾國藩生性謹慎,隻得起身告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