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左宗棠展才禦敵 江忠源初見樹威(2 / 3)

張亮基大笑,請他到簽押房坐。左宗棠也不客氣,跟他走進簽押房,和江忠源並排坐下。仆人獻茶,張亮基笑著說:“左先生,見過陶公子了?”

“陶文毅公臨終相托,我放心不下,順便看了一下,就趕緊隨岷樵兄過來了。”左宗棠明白,張亮基再三禮聘,自己應該先來拜見巡撫,然後才能去見女婿。張亮基輕飄飄一句問候,他意識到自己失禮,卻強詞辯解。

張亮基誠懇地說:“當今世風日下,士大夫交往多虛情而少真意,左先生如此赤誠,亮基自愧不如!見了先生,亮基才明白陶文毅公何以托孤,林文忠公何以抱病向先皇舉薦。今太平軍包圍長沙,軍民人心惶惶,亮基自知才疏學淺,難以擔當重任,願先生施展奇才,輔佐亮基保全長沙!”

左宗棠大聲說:“宗棠乃一介平民,雖然多讀了幾本書,卻沒有實際經驗,恐怕要讓大人失望。再者,長沙城內文武官員如雲,豈容左某一介書生插手?”

“先生高才,海內共知。林文忠公向先皇舉薦,胡潤芝極力稱讚,江將軍親自登門,足見名下無虛。鄙人對先生極其仰慕,原本想親自到白水洞禮聘,因形勢危急未能成行,望先生體諒。鄙人未經戰事,爬梯入城,全憑一片忠君報國之心。到了長沙,方知文武雖多,真才實學者甚少。江將軍乃湘中豪傑,卻獨力難支,望先生幫我!”張亮基明白左宗棠已然動心,看了江忠源一眼,更顯出推心置腹的神情。

左宗棠早就盼望能像諸葛亮那樣“奉命於危難之間”,成就一番大事業。張亮基如此誠懇,他覺得機會終於送上門來了。但他仍然沉住氣,對張亮基說:“蒙大人錯愛,宗棠受寵若驚。但是,宗棠脾氣暴躁,處事專斷,恐怕日後難以與同僚相處,則不能與大人有始有終。畫虎類犬反為不美,不得不事先言明。”

張亮基忙說:“請先生放心,今後長沙各項大事,鄙人聽任先生處理,絕不掣肘。鄙人以先生為主,群僚就不會作梗為難。”

左宗棠還是說:“大人如此信任,宗棠敢不奉命!但有一點得事先說明,宗棠乃閑散湘上農人,不慣官場逢迎生涯。若能與大人及同僚相處得好,就在長沙多住幾天;若相處不好,宗棠會拂袖而去。真到那時候,還請大人莫怪。”

張亮基已經知道左宗棠的怪脾氣,對他這番話並不介意,當即滿口答應。於是吩咐擺宴,給左先生接風洗塵。

出席宴席的,有湖南布政使潘鐸、按察使嶽興阿、長沙縣令陳必業、善化縣令王葆生等人,江忠源也入席作陪。當張亮基向他們說聘請左宗棠為賓師,運籌帷幄協助守城時,幾乎所有眼睛裏露出驚詫,甚至還流露出一絲不屑的神色。

左宗棠環視眾人,便口若懸河評點近日大勢:“諸位大人,在下以為,長沙城牆高大堅固,官兵八千,加上三萬團練民夫,足可防守。江岷樵率楚勇把守天心閣,在蔡家墳築壘,居高臨下已得先機;太平軍聚集於南麵一隅,並不足懼。諸位都在為抵禦太平軍殫精竭慮,看不到全局要害,正所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在下不妨給諸位說明白:太平軍背水麵城,我援軍趕到,切斷了太平軍東北麵去路,他們已經自趨絕境。在下特別要指出,西路的要隘土牆頭和龍回潭兩個地方,我們沒有派兵占領,太平軍不時過江去掠食,這是絕大疏漏。請中丞大人速派一支人馬渡江到河西去,切斷太平軍逃路,定能將他們一舉聚殲!”

“季高兄此舉,定能扭轉全盤局麵,高明至極!”江忠源不禁拍案叫絕。

自太平軍包圍長沙,在座的人無不把江忠源看作長沙保障。此言一出,四座皆驚。他們也聽說過陶澍向左宗棠托孤的事,以為他這個窮酸舉人隻會看家理財而已。萬萬想不到,他竟能開口便切中要害,指出太平軍已經自趨絕境,我軍隻需排一支部隊渡到河西,就能切斷太平軍逃路,將其一鼓聚殲,真正振聾發聵!霎時間,所有眼睛齊刷刷落在左宗棠身上。難道,林文忠公真的在湘江和他作一夕談?這個窮酸舉人,真的是絕世奇才?

眾人由鄙夷轉為驚歎的眼神,讓張亮基興奮不已。自己新任未能樹威,左宗棠一席話鎮住了手下文武官員,這正是自己期盼的。他順勢說:“諸位大人,你們久在長沙熟悉情況,左先生的建議可有不妥之處?如有不妥,請及時匡正,鄙人無不采納。”

連江忠源都拍案叫絕,他們哪裏還能匡正?一個個麵麵相覷,抓頭撓耳說不出話來。張亮基臉上露出笑容:“好!既然諸位提不出匡正,一應軍務就照左先生說的辦!”

左宗棠又說:“在下料定,太平軍沒有大炮攻城,他們的絕招是在城牆下挖洞,埋地雷炸城牆,全州就是這樣失陷的。防守重點是南門一帶,千萬不能讓他們得逞!”


3.奇謀受挫

左宗棠答應了張亮基,抱定“士為知己者死”的念頭,把保衛長沙當作自己的責任。第二天,他儼然半個巡撫,凡有關守城的事情,調撥武器錢糧,事無巨細樣樣過問。剛開始,那些官員對新來的“左師爺”指手畫腳很不服氣,想方設法給他出難題。他們想不到,這個左師爺不但脾氣大,肚子裏的主意格外多,糧餉、兵事、刑名無一不精,三言兩語便吩咐他們怎麼幹,一切迎刃而解。他們不得不服了,不叫“左師爺”而尊稱“左先生”。

張亮基看在眼裏樂在心裏:怪不得林文忠公跟他在船上作徹夜談,真是奇才!於是,張亮基對江忠源和左宗棠格外倚重。守城的軍務,名義上是鮑起豹負責,實際上由江忠源和左宗棠策劃。城外的太平軍暫緩攻城,城內的混亂結束,出現了一派新氣象。

但是,張亮基麵臨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將領畏懼太平軍,誰也不肯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