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訓二:要孝悌(2 / 2)

於是,王陽明對父子二人說了一句話。片刻,有人就在後堂聽到這對父子抱頭痛哭而去。

王陽明回到後堂,弟子們圍上來,問:“您說了什麼話,讓那對父子如此?”

王陽明神秘地一笑:“我說舜是世間大不孝的兒子,瞽叟是世間大慈愛的父親。”

舜和瞽叟的故事需要做簡單補充。

無疑,舜的家庭是一部靈異荒誕劇。父親是個惡毒的瞎子,居然還能娶到老婆。瞎子和老婆還有老婆的兒子莫名其妙地總想搞死舜,舜也莫名其妙地總原諒他們。有一次,瞎子讓舜到房頂去修理房子,舜一上去,瞎子就把梯子拿開,目的是把舜餓死。舜真就聽話,愣是不肯從兩人高的房上跳下來。直到幾個月後,堯把兩個女兒送到舜家裏給他當妻子的時候,舜還在上麵待著,靈異的是,居然沒有餓死。

舜有了兩個妻子,這更讓他弟弟、瞎子和他後媽惱怒。靈異事件再次上演。三人挖了口井,讓舜下去。連瞎子都看出來井有玄機,但舜坦然而入。舜一進入,三人就把井堵死。他那個弟弟還跑到他房間,準備把兩位嫂嫂變成兩個老婆。正當他彈著舜的琴,手舞足蹈時,舜出現在了門口。他弟弟被嚇得魂飛魄散。但舜告訴他,他沒有死。

後來的事就是一部家庭溫馨片。瞎子改邪歸正,他的老婆愛舜比愛她自己還深,至於舜那個弟弟,對哥哥的永遠不死驚恐不已,徹底絕望了殺兄的想法。

由此可知,舜絕對是孝順的,瞽叟絕對不慈祥。所以他的弟子大為驚訝,王陽明就解釋道:“舜常自以為大不孝,所以能孝;瞽叟常自以為大慈,所以不能慈。瞽叟記得舜是我提孩長(被我養大)的,現今為何不曾豫悅我(讓我感到愉快)?不知自心已為後妻所移了,尚謂自家能慈,所以愈不能慈。舜隻思父提孩我時如何愛我,今日不愛,隻是我不能盡孝,日思所以不能盡孝處,所以愈能孝。及至瞽叟底豫(得以重新疼愛舜)時,又不過複得此心原慈的本體。所以後世稱舜是個古今大孝的子,瞽叟亦做成個慈父。”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心學語境下所謂的孝不是孤獨存在的,它必須有被孝的對象——父母的參與。也就是父慈子孝,無論是兒子還是父親,都須發自肺腑地反躬自省,直白而言就是,都要致良知!

至於“悌”,同樣如此。這不是做弟弟的單方麵可以完成的,它需要被悌的對象的配合與感應。唯有建立起感應,孝悌才能踏踏實實地存在。

王陽明家族中關於“孝悌”的故事也是一籮筐,而且極具代表性。王陽明祖先最早可追溯到晉朝一個叫王覽的人身上,據各種史料記載說,此人大概是菩薩轉世,良知光明得一塌糊塗。

王覽和他的同父異母哥哥王祥生活在他親母的管教下,王覽親生母親對王祥懷有不可名狀的仇恨,這種仇恨後來竟然到了“除之而後快”的程度。

某次,王覽的親母準備好毒藥,準備毒死王祥。消息走漏,王覽就放下書本,每天都跟在母親身後,以防慘劇發生。可他的母親仍然下定決心要鏟除王祥。她把一杯毒酒假惺惺地端給王祥喝,並向王祥保證喝了這杯酒後再也不會有體罰的事發生。

王祥傷心欲絕地端起酒杯,想了卻他悲慘的人生。

就在間不容發時,王覽搶過哥哥的酒杯流著淚水要一飲而盡。他的親娘驚恐萬狀,搶過酒杯倒在地上。但這位詭異的母親發現了兒子的孝悌之心後,痛改前非,從此成了一個世人敬仰的慈母。

其實,無論是王陽明對那對父子說的話,還是他家族史上這個孝順的故事,都包含了同一個主題:做符合自己身份(兒子)的事(孝順),無論遇到多麼十惡不赦的人(父母),必能使其回心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