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
“為善最樂”這四個字出自《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日者問東平王,處家何等最樂?王言為善最樂。”東平王劉蒼“少好經書,雅有智思”,後來到京城輔佐皇帝,聲譽頗隆,因心上不安,於是回到封地,做最開心的事——為善。
《為善最樂文》的全部內容雖是王陽明小舅子的故事,但的確是王陽明的主張。《傳習錄》中,王陽明明白無誤地告訴弟子:致良知就是集義,所謂集義,就是行善,做事符合道義。
中國山西晉中喬家大院的正房中央懸掛著一塊金字牌匾,上書四個大字:為善最樂。瀏覽喬家的曆史,我們就會發現,“為善”始終貫穿於喬氏家族的日常生活和商業活動中,是喬家的家訓之一。喬家曾創造了光輝奪目的成績,和“為善最樂”四個字密切相關。
中國古人為何會把為善看作是人生中最快樂的事呢?
因為無數的事實證明,樂善好施的人,都會因做善事而產生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愉悅感,這種愉悅感始終纏繞著他,讓他每天都保持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站在功利性的角度看,行善就能積德,有德之人必有福報,每天都能收獲福報的人,精神狀態比神仙有過之而無不及。
“為善最樂”自然也是王陽明的家訓,王陽明對這四個字的解析是這樣的:為善的人,不僅僅他的家族愛他,朋友也愛他,縱然是鬼神也偷偷幫助他;而為惡的人,不僅僅他的家族厭惡他,朋友惡心他,縱然是鬼神也偷偷詛咒他。所以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另外,我們見到為善之人,肯定會喜歡上他;如果我也為善,將心比心,別人也必定喜歡我;見到為惡之人,我們肯定會厭惡他,如果我為惡,將心比心,別人也必定厭惡我。
他又說,當我們為善時,實際上我們是在踐行心學“事上磨煉”的主張,我們為善就是在磨練、光明我們那顆擁有良知的心。良知自然會善,正如鑽石自然會發光,但我們天長日久地磨練良知裏麵的善,它就會更加的光彩奪目。善的能量越大,我們的良知就越光明,良知越光明,我們對人情事變的判斷力就越精準。
歸根結底,為善在王陽明心學那裏,仍是磨練本心。本心既明,心上則安,心安即是強大。
“為善最樂”需發自真誠無欺的良知命令,也即是說要誠意。王陽明曾對弟子說,人皆有良知,人皆想為善,但一定要加倍留意為善的念頭。
此即是說,你為善時的念頭是什麼?是為了出名、獲利,還是隻聽從本心,自然地流露?
這是古典儒家和理學、心學都特別關注的問題:動機。
《聊齋誌異》有句話正是最好的注解:無心為惡,雖惡不罰;有心為善,雖善不賞。
所以王陽明認為,為善最樂應該有兩方麵,與人為善和與己為善,真正的為善最樂應該是二者兼備,二合一的。
評析
“為善最樂”這四個字出自《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日者問東平王,處家何等最樂?王言為善最樂。”東平王劉蒼“少好經書,雅有智思”,後來到京城輔佐皇帝,聲譽頗隆,因心上不安,於是回到封地,做最開心的事——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