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一曲廣陵問道(1 / 2)

“兩位吳公子,”旦保範舉起酒杯,道:“還請不吝賜教,向我等隨意露兩手,同襄盛舉,豈不美哉?”

眾人也跟著一同舉杯:“有請兩位公子!”

說罷除了吳霜和南宮鶯兒之外的人都幹了杯中的酒。吳霜和南宮鶯兒對視一眼,心知今天是逃不過去了,也回飲一杯。

吳霜說道:“在下不才,願為大家舞劍一段。舍弟以古箏配樂。”

“好!”眾人拍手喝道。

旦保範示意旁邊的管家去屋內取出了一柄長劍和古箏。

南宮鶯兒稍作調試後,青蔥似玉的指尖在琴弦輕輕撥動,優雅的琴音娓娓而來,吳霜也在當中篝火處持劍翩然起舞。

開指第一段,琴音平淡幽遠,如微風拂過湖麵泛起點點漣漪,又似少女猶抱琵琶半遮麵,欲語還休。吳霜隨之緩身出招,如蜻蜓點水,又像彩蝶穿花。

眾人不由得隨之搖頭晃腦,倍感心神愉悅,也有人自酌自飲,更添醉意。

隨著琴聲逐漸進入第二段,雖仍靜謐,但尾音已不似第一段綿長,如朝陽逐漸升起,驅散清晨薄霧;亦像是小花含苞待放,靜中有動,生機欲發。而吳霜也隨著音樂稍稍加快了些身法,綿柔的劍意中暗藏幾分鋒芒。

這時,呂曆率先聽出了門道,一聲輕呼:“好一曲《廣陵散》。”

他的聲音雖細弱蚊蠅,但身旁的旦保範和韓泉確是聽得真切,紛紛向他投去驚訝的目光。

說起這古曲《廣陵散》,其實已經失傳甚久。相傳此曲記載的是戰國時期一個名為聶政的人,為報嚴仲子知遇之恩,行刺韓國宰相俠累的故事。但曲子的來曆頗為神秘——不知是何人所作,也不知是何時所作。

廣為人知的是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嵇康,因為幫朋友出頭而被司馬昭刺死,臨死前輕撫琴弦,彈奏的正是《廣陵散》。曲終之時,他便慷慨就義,還歎道:“如今《廣陵散》看來是要失傳了。”

也正如其所說,在嵇康死後,《廣陵散》便連帶著他的錚錚風骨一起,從此失傳,隻有坊間散落著些斷簡殘篇。而如今,在眼前這個俊美少年的手中,此曲竟然得以重見天日!因此呂曆等人的驚訝也就可想而知了。

“你確定這真是《廣陵散》?”旦保範還是不敢相信。

“不會錯。”呂曆搖頭道,神色既喜又歎:“家父素來有收藏古玩古籍的愛好,因此我在家中也有幸得見過一些殘篇,此刻吳公子所奏,確是《廣陵散》無疑。真是妙哉啊妙哉。”

韓泉將目光看向“吳公子”,也就是南宮鶯兒,似少女般嬌嫩的肌膚隨著篝火忽明忽暗,娥眉微蹙,妙眸楚楚,有一種朦朧的美直攝人心,不禁看得有些癡了。

“據說《廣陵散》有四十一段,也有人說有四十三段,因魏晉時期的名士嵇康而成名,而家父雖有緣散得其中二十二段,但終究殘缺。若是今日有幸……”呂曆眼中波光閃爍,一臉期待的看向南宮鶯兒,韓泉和旦保範十分清楚他想說什麼——若是今日能聽到完整的曲子,便是三生有幸了。

隨著時光緩緩流逝,琴聲也從蜿蜒曲折逐漸跌宕起伏。好似修竹挺立,寧折弗彎;又帶著些霽月清風,出塵不染。吳霜的劍招也變得雄渾悲壯,似在訴說著“不破樓蘭終不還”。

“好一個壯士斷腕,有死無生。”韓泉自飲一杯,感歎道。

其他在座的人也隨著琴聲和劍舞會心對飲,基本上沒有說話,隻時而有人小聲私語讚歎。

大約半個時辰後,曲終劍畢,餘音回繞在空曠的山穀久久不能平息。

“好一曲《廣陵散》!宛轉清揚而又蕩氣回腸,多謝二位吳公子一洗吾輩俗塵。”呂曆率先站了起來,秀美的麵龐露出了少有的激動,隨著舉杯仰天痛飲。

其他人等也紛紛起身,舉杯向吳霜和南宮鶯兒躬身行了個大禮,隨之也將杯中酒一飲而盡,剛知情的人還在心中暗歎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廣陵散》,果真天外之音。

吳霜和南宮鶯兒欠身還禮道:“各位公子謬讚了。”

這時,南宮鶯兒突然想到什麼,調皮道:“既然我二人費心表演,旦公子是否也要有所表示?”

旦保範剛落座的身影微微一怔,但很快又恢複如常,笑道:“自然是義不容辭。隻不過在下才疏學淺,為諸位舞一段鶴門劍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