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歲月猶如一把犁刀,遲早要在我們的生活中刻下許許多多的痕跡。在歲月犁刀的舞動下,我們將是一個什麼樣子,那就要看我們的表現了。
對現實滿意,是一種樂觀的表現。
對現實不滿意,是一種上進的內驅力。
你希望台下有陣陣的喝彩,你希望你的每天都有著令人回味的精彩,那麼,你就好好表演吧:調整自己的情緒,理清自己的思路,即使天空是陰沉的,你隻要把它想象成萬裏無雲、豔陽高照,仍會是美麗而舒坦的日子。
這一切,關鍵是靠你自己去表現。
心理學家告訴你:化悲觀為樂觀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步驟來進行。
1. 改變消極的思維方式
有位先生家的電話號碼末尾的4個號碼是“1414”,好像“要死要死”,但這位先生卻笑了:“依我看,這號碼特別的吉祥,你想想唱五線譜的時候,1414唱什麼?唱‘都發、都發’,對不?所以這號碼總是發。”
由此可見,當我們遇到挫折和困難時,我們隻需把自己的思維向樂觀方向轉一轉,就可以看到希望。而如果能養成樂觀的思維習慣,那麼你就能長期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了。
2. 改變消極的行為方式
兩個犯人都從牢裏的鐵窗向外望去,一個看到的是黑黑的泥土,另一個看到的卻是滿天的繁星。“向上看”也許不能立即改變我們當時的困頓狀況,但是卻能在我們心裏播下希望的種子,幫助我們度過艱難的日子。
3. 改變消極的語言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種種消極的話,如“煩死了”、“不可能的”、“完蛋了”、“沒希望了”……也許說這些話的人隻是一時發泄,或是習慣性地脫口而出,他們自己並沒意識到這些話對他們會產生不好的影響。事實上,這些語言會給他們帶來消極的暗示,通過潛意識影響到他們的思維和行動。因此,向往樂觀的人一定不要讓消極的語言影響了自己的積極性,盡量不要說消極的話。當你覺得很累時,不要說“今天真是累死了”,我們可以說“忙了一天,現在可以放鬆了,真令人高興”;當遭遇失敗時,不要說“我真笨,又失敗了”,而是應該說“這次雖然沒有成功,但我也從中學到了不少東西,下次一定能做得更好的”。平時多對自己說積極的話,多鼓勵自己,多對自己說“我行”、“我真棒”、“我覺得很快樂”……漸漸的,你就會發現自己真的變成那樣了。
4. 改變消極的生活方式
著名作家史鐵生在小說《命若琴弦》中講述了一個故事,說的是一瞎子整天為自己看不到光明而到處求醫,後來醫生教他學彈琴,等彈斷1000根琴弦便自然好了。瞎子高興地學起了彈琴,於是他的生活每天都在琴聲中愉快地度過,生活越來越充實。等他彈斷了1000根琴弦時,眼睛並未複明,可瞎子已不再煩惱,因為他已經感到了人生的樂觀和愉快。
為自己定目標,擁有充實的生活,投身工作要讓自己忙起來,用有意義的活動去占領自己的頭腦,把不快樂的情緒擠出去。
當然,樂觀心態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它需要我們與消極的思維、行為、語言和生活方式進行長期的鬥爭,需要經得起困難和挫折的考驗。
我們看不見陽光是因為我們低著頭,所以我們隻能看見自己的影子。樂觀者海納百川,既能航行葉葉扁舟,又能航行艘艘海艦! 既能容納暗礁和驚濤駭浪,又能容納石子和微波漣漪;悲觀者心若羊腸小道,走在人生的浩瀚林海中是一葉障目,隻見樹木不見森林,隻有丘陵沒有泰山。
用樂觀的心態去勇敢的麵對人生的成敗吧,相信每一個腳印留下來的都是一首成功的歌!
心理學課堂:
1.如果人是樂觀的,一切都有抵抗,一切都能抵抗,一切都會增強抵抗力。
2.樂觀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性格和心境。它可以激發人的活力和潛力,解決矛盾,逾越困難。
3.當人生過程中遭遇困難、挑戰時,相信隻要樂觀進取,我們每個人都會是生命的主人。
執著心理--從起跑一直到成功
執著是指對某一事物堅持不懈,不能超脫。後來指固執或拘泥,也指堅持不懈。對於事業、前途、生活目標等人生大事,執著地去追求。
一切成功的起點都是欲望,但在將欲望變為成功的過程中,堅韌的意誌是人最重要的個性特點之一。
成功與失敗往往隻是一步之差,如果你多堅持一秒鍾,你就有可能獲得了成功。但遺憾的是,很多人隻要一遇到困難,就會不假思索地選擇了放棄了。
美國推銷員協會曾對推銷員的拜訪做長期的調查研究,結果發現:
48%的推銷員,在第一次拜訪遭遇挫折之後,就退縮了;25%的推銷員,在第二次遭受挫折之後,也退卻了;12%的推銷員,在第三次拜訪遭到挫折之後,也放棄了;5%的推銷員,在第四次拜訪碰到挫折之後,也打退堂鼓了;隻剩下10%的推銷員鍥而不舍,毫不氣餒,繼續拜訪下去。結果80%推銷成功的個案,都是由這10%的推銷員連續拜訪5次以上所達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