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成敗心理學--一隻看不見的手(2)(2 / 3)

多數推銷員他們的效率之所以會不佳,有一個共同的毛病,就是懼怕客戶的拒絕。他們的心裏雖然很想推銷成功,但往往又裹足不前,所以自身就是縱有滿腹知識和技巧也沒有了發揮的餘地。而真正的推銷家和這些人不同,他們有頑強的耐心,有“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良好心態,他們往往把拒絕看成了家常便飯,並也做好了被拒絕的準備了。所以,他們上陣,就是沒有被客戶接納,也是一股無所謂。

人們常常說“堅持就是勝利”,這一句話說得一點都沒有錯。這是為什麼?是因為成功和失敗之間通常隻是一步的距離,但你堅持了你就有可能獲得成功。反之,你就有可能失敗。

在美國,有一位窮困潦倒的年輕人,他身上全部的錢加起來也不夠買一件像樣的西服,但他卻有自己的夢想,那就是--做演員、拍電影、當明星,而且長期以來他都在全心全意地堅持著這個夢。

當時,好萊塢共有500家電影公司,他都逐一數過,並且不止一遍。後來,他又根據自己認真劃定的路線與排列好的名單順序,帶著自己寫好的量身訂做的劇本前去拜訪這些公司,但500家電影公司沒有一家願意聘用他。

麵對這百分之百的拒絕,這位年輕人沒有灰心和失望。當他從被拒絕的最後一家電影公司走出來的時候。他又開始的第二遍拜訪和自我推薦,從他原來的拜訪的第一家公司開始。

在第二輪拜訪中,他的結局和第一次一樣,就是500家電影公司再一次全部拒絕了他。

後來,年輕人又進行了第三輪的拜訪,結果仍與第二輪相同。就是這樣,這位年輕人仍然沒有放棄,他咬咬牙又開始了第四輪拜訪。當拜訪到第350家時,電影公司的老板竟然答應要看他的劇本了。

幾天後,年輕人獲得了通知,讓他前去詳細商談。

就在這次商談中,這家公司決定投資開拍這部電影,並讓這位年輕人擔任男主角。

這部電影名叫《洛奇》。這位年輕人叫席維斯·史泰龍。我們要是翻開電影曆史,就知道這部電影和這個人物皆榜上有名,而且席維斯·史泰龍還是當時紅遍全球的巨星。

10世紀英國福音傳播者懷特菲爾德就是一個典型。他在追求事業成功的過程中,經曆了許許多多輿論的譴責,甚至遭受了被逐出教會,關閉教堂的壓力,最後還被逼迫離開所居住的城鎮。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信念,他依舊在流浪的路途中傳道。一些敵對者還雇傭了一些人穿上魔鬼的衣服去嘲弄他,讓他們向他扔爛泥、臭雞蛋、爛番茄和切成碎片的死貓肉等等,這些破壞人員不隻一次地向他扔東西,而是一次次地扔,直到把他砸得頭破血流為止,與其同時代的許多名流都對他大加鞭撻和嘲諷,每天這樣的事情他都要遇上十多次,但這一切都沒有阻止到他的傳道事業。因為,他知道他的事業是有益於大眾的。 經過千辛萬苦之後,成千上萬的信徒開始湧到倫敦郊外的田野上聽他傳道。他給威爾士和蘇格蘭的礦工傳道,給孤兒院進行募捐。後來,他成了最有傳奇經曆和最有魅力的傳道之士。 堅持是我們邁向成功的臨門一腳。曆史上的那些成功者用他們的經曆證明了這一定理。日本著名企業家土光敏夫說過,一旦把要做的事情決定下來,就一定要以必勝為信念,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幹到底。

人是沒有努力界限的,所欠缺的往往是堅定不移的意誌……所以,我們在遇到牆壁時,就要下決心穿過它。即使失敗了,也要緊緊盯住目標,最後可能的話爬也要爬過去。

在生命的旅途中,我們常常會遭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和失敗,會無緣無故地身陷在一些意料之外的困境裏。這時,請不要輕易地對自己說放棄,認為自己什麼都沒有了。麵對挫折和失敗,隻要我們自己心頭的堅定信念不熄滅,隻要我們努力地去尋找,相信我們一定能夠找到讓自己渡過難關的方法。隻要有堅定的信念,就沒有穿不過的風雨、涉不過的險途。

心理學課堂:

1.千萬人的失敗,都是因為做事不徹底;往往做到離成功尚差一步就終止不做了。

2.幸運總是出現在勝利的終點。

3.成功者都需要這種自我激勵,自我鼓舞。激勵和鼓舞不是別人的贈予,而是自己跟自己玩的遊戲,永遠從正麵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自己也就不會被負麵的心態所影響,離成功也就近了一點。所以,任何時候都請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奔跑!

盧維期定理--謙虛使人進步

盧維斯定理 ,美國心理學家盧維斯提出。 謙虛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 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將別人想得很糟。

有真才實學的人往往虛懷若穀,謙虛謹慎; 而不學無術、一知半解的人,卻常常驕傲自大,自以為是,好為人師。

20世紀中國作家和文化先驅之一蔡元培先生曾有過這樣一件軼事:一次倫敦舉行中國名畫展,組委會派人去南京和上海監督選取博物院的名畫,蔡先生與林語堂都參與其事。法國漢學家伯係和自認是中國通,在巡行觀覽時滔滔不絕,不能自已。為了表示自己的內行,伯希和向蔡先生說:“這張宋畫絹色不錯,”“那張徽宗鵝無疑是真品”,以及墨色、印章如何等等。林語堂注意觀察蔡先生的表情,他不表示讚同和反對意見,隻是客氣地低聲說:“是的,是的。”一臉平淡冷靜的樣子。後來伯希和若有所悟,閉口不言,麵有懼色,大概從蔡元培的表情和舉止上他擔心自己說錯了什麼,出了醜自己還不知道呢!林語堂後來在談到蔡元培先生時還就伯希和一事感歎說:“這是中國人的涵養,反映外國人賣弄的一幅絕妙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