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防美國的國債泡沫
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9.0級超級地震的前一天,在同一地區(即仙台外海)發生了一個7.2級的大地震。現在看來,7.2級的隻是前震,次日的9.0級的才是主震。
2008年9月15日的世紀金融海嘯也已夠大了,但要小心,它也可能隻是個前震,主震還在後頭。
星級債券基金經理被稱為債券大王的葛洛斯(Bill Gross)最近罕見地大幅減持了他手中的債券,提高現金部位,要不就是把長債改為短債。
葛洛斯的舉動引發了各方的高度關注,他倒是毫不保留的以三個問題講出了他的想法與邏輯:(一)誰買了國庫券?(二)誰正在買國庫券?(三)誰將來會買國庫券?
葛洛斯的三個問題可以用一個淺顯的例子來說明。(1)有一家公司經營不善,股價大跌,跌到了資不抵債的地步,怎麼辦?必須想辦法護盤。就是想出辦法讓股票有人買,不致一路跌下去。(2)誰來買呢?誰來護盤呢?由子公司出麵。子公司的錢從哪裏來?向銀行借。銀行憑什麼借錢給子公司?由母公司(以資產)作擔保。(3)母公司向銀行做擔保,銀行借錢給子公司,子公司拿錢買母公司的股票,母公司股價就被“暫時”護盤護住了。(4)接下來,就有兩種可能:①母公司趁股價拉高時,偷偷出貨,讓市場中許多不知情的散戶吸貨,來個金蟬脫殼;②另一種可能,是還來不及出貨,由子公司借錢護的盤就已難以為繼了,垮下來了,或者,散戶也不上當,不跟進了。這就導致最終清盤下市。
現在,隻要把美國比為母公司,債券比為股票,美國財政部比為銀行,聯儲局比為子公司,美國政府以外的買家包括各國政府及法人基金都比為散戶,就差不多了。
美國這家公司經營不善,赤字累累,不發債借錢無以度日,發債又怕沒人買,因此隻好由聯儲局自己印鈔票買財政部發行的國債了。這就是“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目的,是除了自己印鈔票來買自己的國債(護盤)之外,更希望“誘使”其他散戶跟進,共襄盛舉,一同護盤。
於是葛洛斯的三個問題都有了答案:(1)誰買了國債?答案是眾多散戶(尤其是各國政府);(2)誰正在買?答案是美國聯儲局,七成的新國債是被聯儲局買的,因為散戶不太願意跟進了;(3)誰將來會買國債?指的是今後再發行的新國債誰來買?如果願跟進的散戶越來越少,那麼隻有以提高國債孳息才能產生更大的購買意願,這也就是意味著一個持續膨脹的國債泡沫正在接近破滅的臨界點。
這裏,有一個問題是關鍵,所謂“散戶”(也就是除了美國聯儲局之外的其他購買者)對美國國債的興趣與支持,除了看它的孳息外,也關注美元的價值。如果美元持續貶值,再多的孳息也難以產生購買的意願。
最近美國猶他州眾議院通過一項認可金銀幣成為法定貨幣的法案。這項法案認可居民可以自由選擇用金銀幣或美元來支付稅收及償還債務。除猶他州,接下來還有12個州將要審議類似的法案。
聯儲局主席伯南克針對這種回歸“金本位”的主張表示,“黃金不是萬靈藥”,而且,他說,全球目前的黃金儲量尚不足以有效支持美國的貨幣發行量。
伯南克為什麼不以有關貨幣發行權歸屬的憲政問題作為回應呢。事實上,猶他等13個州的提案看似荒誕,卻也凸顯了一個有關美元信心的深層次危機。美國用盡心機,甚至不惜動用軍事手段來維護美元作為全球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如今卻因為一再的破壞財政紀律及貨幣紀律,連美國自己的國民也對美元的信心開始動搖了——真是“禍起蕭牆之內”矣。
全球債券大泡沫一旦戳破,恐怕就是世紀金融海嘯真正的主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