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9)(1 / 1)

產業升級,創新立國,這些詞彙近年來充斥著我們的媒體,已屬屢見不鮮,路人皆知了。特別是中國政府提出的“可持續發展”、“創新立國”等,被提到空前高的位置,上升為中國的基本國策。

但對我來說,早在30年前,就已經有過一次這樣的經曆了。

在20世紀80年代的台灣,恰恰遇到了經濟發展的瓶頸:

GDP對出口依存度大;

低工資的優勢已消失;

技工水準不高;

人均資源落後;

……

因此,那個時候的台灣,不得不進行產業升級了。這些,正如今天中國大陸的現狀。

當時經蔣經國先生大力支持,台灣“經濟部”和“科技部”在美國考察後,決定成立“新竹科學園區”,推動台灣地區產業升級。由於我在美國從事高新科技企業的創業投資工作,幸運地被邀請為園區的首席顧問,並擔任“財政部”顧問,成為台灣創業投資計劃項目組組長。

30年後的今天,台灣已經湧現出一大批像宏碁、台積電這樣的企業,在高科技製造業占據了產業鏈的上遊。

經濟發展的情形,總是驚人的相似,因為它依循著自身的客觀規律。今天的中國大陸,經過30年改革開放的大發展,也到了產業鏈必須升級的時候了。

我今年已經70歲了,無論在哪個國家,都已經過了退休的年齡。但作為一個中國人,我提醒自己不應該就這麼休息。我僅希望能以自己的經驗,把美國企業創新的秘密告訴大家,把台灣產業鏈升級所走過的路告訴大家。

希望在“創新立國”的路上,我們能少走一些彎路,獲得更好的成績。

因為,我們麵臨的形勢,非常嚴峻;留給我們可“交學費”的時間,並不多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