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於“自戀”的分析中,我們提到了一個詞“邊緣性人格障礙”。那麼這裏我們做個小插曲,簡單講一下邊緣性人格。
她有個雙胞胎妹妹,一個讓她無比愛和恨的妹妹。
每當她遇到困難時會第一個向她求助,然後義無反顧地吃下那些白色小藥丸,每次,她都及時趕到送她去醫院,那刻,她如生在地獄。
每次她心情大好時,都會第一個跟她分享,她覺得天空一下子藍到了天堂,看到了上帝的笑。
有這樣一個天使和魔鬼一樣的妹妹,她不知該怎麼辦,明明她們是從一個媽媽肚子裏爬出來的,卻如此不同。
她的毀滅與建設的能力都超強,可根本無法判斷何時轉換這兩個能力,於是她的生活全部是混亂的,手機24小時開機,晚一分鍾都會覺得隨時可能失去她,她很累,累得沒有自己的生活,累得想罵人。
於是,她推開了我工作室的門……
我的眼裏是個疲憊不堪的女孩子,她的眼神裏明明閃耀著年輕的光,言行卻成熟而退縮,每每設想自己的生活時,那光就彙聚成淚。
她想掙脫妹妹,或者找到一個好辦法,不讓自己糾纏不清地裹挾在對方的情緒裏,可她很無力,每次她的退縮都會遭到對方的聲淚俱下或者死亡威脅,於是,她必須去應付妹妹的所有訴求。
你可能會問,她們的家人呢?難道僅剩姐妹倆相依為命?問得好,她們是有父母的,但悲催的是,那是個情感缺席的父母。父親是個軍人,軍事化管理姐妹倆和她們的弟弟,除了紀律就是紀律;母親沒什麼文化,除了照顧吃喝拉撒睡外,也沒什麼情感回應,倒是姥姥家的日子是姐姐值得回憶的幸福時光。
由於家裏孩子多,母親選擇把自己送到姥姥家養,上小學時才回來。在那裏,姐姐享受到了專屬的照顧和陪伴,就算沒有父母在身邊,這個過度客體很好地彌補了父母缺位的負麵影響。
而妹妹沒那麼幸運了,父母在家裏幾乎沒有什麼互動。父親的脾氣陰晴不定,看什麼都不順眼,和母親總吵架,所以,妹妹很會看父親的臉色行事。父親多變的臉成了妹妹每天鑽研的東西,天長日久,她深諳其道,討好父親成了拿手的技術,於是父親很喜歡妹妹,願意帶她上街或者去朋友家做客。
直到弟弟的出生,妹妹感受到了被拋棄的感覺,父親喜歡弟弟遠勝過自己,這種偏愛成了妹妹心裏永遠的痛,那種不穩定的個性種子便埋了下來。
這個谘詢做得不那麼順利,可能由於雙胞胎的緣故,每次她敘述妹妹時,我都有種其實她就在屋子裏的感覺,詭異不?其實一點都不,來訪者描述任何不在場的人都是有意義的,其實話語已經把他們帶到了現場,於是工作不單單是兩個人的了。
而對於我來說重要的是,如何在這樣的形式下工作。
首先,可以判斷妹妹是邊緣性人格障礙,建議要去做心理治療或者谘詢。從來訪者的個人利益來說,妹妹找到合適的治療師會幫助姐姐從一對一的關係裏暫時脫身。可顯然,她的建議失敗了,妹妹因此和她吵了一架,覺得當姐姐的要拋棄她,如同爸爸當初一樣。
這種理由在很多人看來不可理喻,怎麼能因為有了弟弟就嫉妒成這樣?從心理學角度說,這是完全成立的,尤其對多子女家庭來說,弟妹的出生就是自己被忽略的開始,而這份忽略如果沒有得到一定的補償和關照,就會導致被拋棄的危機感。顯然在妹妹內心深處就是這樣的感覺,她和姐姐不同的是,她身邊沒有過渡客體,隻能靠自己慢慢適應,比起姐姐來說,她更水深火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