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SM是什麼(1 / 2)

SM顯然不是“神馬”的縮寫,而是Sadism&Masochism(簡稱SM),統指與施虐、受虐相關的意識與行為。主要是指性虐待,用限製行動自由如捆綁、抽打等達到性興奮和性滿足,雙方的身份是受虐與施虐關係。S為施虐方,M是受虐方,一般M會是被捆綁和被抽打的一方。

斯德哥爾摩效應又稱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者稱為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征,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人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於他人。

起因是1973年的斯德哥爾摩銀行劫案。

兩名有前科的罪犯Jan Erik Olsson與Clark Olofsson,在意圖搶劫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內最大的一家銀行失敗後,挾持了四位銀行職員,在警方與歹徒僵持了130個小時之後,歹徒舉手投降。

然而這起事件發生後幾個月,這四名遭受挾持的銀行職員,仍然對綁架他們的人顯露出憐憫的情感,他們拒絕在法院指控這些綁匪,甚至還為他們籌措法律辯護的資金,他們都表明並不痛恨歹徒,並表達他們對歹徒非但沒有傷害他們卻對他們照顧的感激,並對警察采取敵對態度。

更甚者,人質中一名女職員竟然還愛上了其中一個劫匪,並與他在服刑期間訂婚。這兩名搶匪劫持人質達六天之久,在這期間他們威脅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時也表現出仁慈的一麵。在出人意料的心理錯綜轉變下,這四名人質抗拒政府最終營救他們的努力。

這件事激發了社會科學家,他們想要了解在擄人者與遭挾持者之間的這份感情結合,到底是發生在這起斯德哥爾摩銀行搶劫案的一宗特例,還是這種情感結合代表了一種普遍的心理反應。而後來的研究顯示,這起被研究學者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事件,令人驚訝的普遍。研究者發現,這種症候群的例子見諸各種不同的經曆中,集中營的囚犯、戰俘、受虐婦女與亂倫的受害者等,都可能發生斯德哥爾摩綜合征體驗。

這個故事更深刻地揭露了施虐與受虐的關係,一個外人看來根本難以理解的關係。

薩德與馬索克這個詞來源於兩位作家的名字。法國的薩德侯爵在他的著作裏描寫了許多這類性的變態現象,所以把主動的虐待症,也就是喜歡虐待別人的現象,命名為薩德現象(Sadism),中文譯為施虐症。

19世紀奧地利有一個小說家名叫馬索克,他本人是一個被動虐待症病人,在他的作品裏描述了許多這類變態的性活動。因此,被動的虐待症就被命名為馬索克現象(Masochism),中文譯為受虐症。人們將這兩個人的名字綜合起來,便有了SM的說法。

大家如覺得這個口味重的話,我們可以暫時把話題岔開一會兒。其實,SM不單單指身體的,也有精神與情感的SM。任何概念都有延展的可能和空間,不然,它就老死在那裏了。而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說,也的確如此,我們經常會從來訪者那裏聽到或看到精神虐待的事,家庭暴力如是,有拳打腳踢的身體暴力,也有不言不語的軟暴力、弱控製,高段位的虐待是不動你一根手指依然可以讓人死去活來。

不由得想到前麵說的攻與受,顯然S是攻者,M是受者。這樣互補才能完成一次互動。而攻與攻,受與受的組合不是完全不可能,隻不過我們可以想象這個場麵,或許會覺得怪怪的,那是因為所謂的“陰陽”概念作祟,好像有個突起物就得有個凹陷物配合,而兩個凸起物或凹陷物就沒有辦法了,呼呼……就此打住!

痛並快樂著是SM挺好的詮釋,隻是後來被用作一種生活態度了,可見,生活無處不是施虐與受虐。

很多事情但凡深究都會讓人覺得不過如此,所以學心理久了我們經常對自己說,要說人話,辦人事兒,而不是一副看破紅塵的樣子。尤其在學了點兒佛,很容易把自己當成了一個悟道者,呃……

誰能說刻苦鑽研不是自我虐待呢?誰能說長時間的自我分析不是一種自我虐待呢?相當於外科醫生在不打麻藥的情況下給自己開刀,這絕對不是人類能幹出來的事兒。而我的同行包括我自己在做這個,為的是把自己歸置好了,以後好幫助別人歸置。不然,你會發現你比來訪者還投入,還認同那些糟糕的境遇。於是,後來發現,醫生比病人病得還重。